假使俾斯麦手中不经常同时握着英国那一张牌,则他也许就不能够如此顺利地迫使俄国就范。当时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是英俄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两大帝国正在君士坦丁堡、远东以及印度边界发生冲突。俾斯麦对于二者之间的争吵尽量置身事外。但他却与伦敦保持极好的关系,所以当时的英国首相沙里斯布雷曾经称德奥同盟是“值得欢呼的好消息”。在19世纪的80年代,英国常被称为“三国同盟的海权”,而三国同盟则被称为“英国的陆权”。伦敦认为三国同盟是一群爱好和平和已感满足的国家,而法国与俄国则是捣乱鬼。
但俾斯麦却从不完全倒在英国一边,他不让英国人感觉到德国是好应付的。他经常巧妙地提醒英国人宁可有德国这样一个朋友而不可以有德国这样一个敌人。他说:“仅凭行为良好以求争取英国的友谊,那是一种太天真的想法。英国人是吃硬不吃软。”当格莱斯东在英国执政时对使斯麦的态度很坏,俾斯麦迅速宣布了德国的殖民政策,一口气在非洲吞并了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吓一跳。结果英国人前倨而后恭,立即改变了他们的态度。
也许俾斯麦的殖民政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因为德国的皇太子腓特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婿,假使有一天腓特烈承继大统,则德国有过分靠拢英国而破坏其与俄国友谊的危险,所以未雨绸缪,俾斯麦希望在英德之间经常保持着少许摩擦来作为牵制。
以后当保守党在英国两度执政时,俾斯麦也曾向沙里斯布雷提出英德同盟的建议。他指出此种同盟将使欧洲再也不可能发生战争。因为面对着英德的联合势力、法国绝不敢挑战,而没有法国的帮助则俄国也绝不敢攻击英国。沙里斯布雷回答说,他也认为英德同盟是一件好事,但他却害怕他在下议院中不能赢得多数票。
时代进步了,英国的政治日益民主化,贵族已经不能专政,所以沙里斯布雷不能像皮特父子那样随心所欲地追求积极的外交政策。英国的政治家连同其政治之下的政府必须依赖民意和舆论的支持。同盟虽未成功,但此项谈判却还是产生了俾斯麦所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