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互相倾轧的欧洲列强

1912年的8月,巴尔干半岛烽烟四起。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两个地区的人民,早就不满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爆发了反抗暴政的起义。起义的烽火很快燃遍各地,奥斯曼帝国拚命镇压。但由于国内腐败深重,而起义者的民族主义己经被唤醒,起义军积极性空前高涨。奥斯曼帝国军队在起义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

巴尔干各国积极响应起义,各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起义军。9月,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国家经过几轮磋商,在共同的民族利益和共同的目标下,结成巴尔干同盟,一起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实现民族解放。

土耳其人也曾经辉煌过。他们在古老的欧洲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就是奥斯曼帝国。1360到1389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穆拉德一世继位。这位皇帝是个战略家,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先后占领埃迪尔内、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又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俯首称臣。

1389年,奥斯曼帝国又让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大趺眼镜,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获得欧洲的大片领土,从此奠定了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充满活力,虽然他们打不过蒙古人,但在欧洲却是老大。通过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任命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铸造统一钱币等一系列治国措施,奥斯曼帝国迅速强大起来。

欧洲各国不能眼看着这个东方国家迅速长大,为了抵制东方人的入侵,拯救古老的拜占庭帝国。几个国家联合派出军队,援助拜占庭帝国,但古老的永远打不过新兴的,这些欧洲人在土耳其人面前只有挨打的份。

1396年,这时的奥斯曼帝国又换了一个皇帝,叫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也是个非常能打仗的人。在的尼科堡,面对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镇定自若,指挥帝国军队勇敢作战,把联军打的大败。这一仗将近一万名欧洲联军被俘,欧洲各国没办法,只能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剩下的那些人都被土耳其人杀掉了。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好象是现代人说的话。奥斯曼帝国还帐的机会来了,不过不是还给欧洲。1402年,强大起来的中亚的突厥族帖木儿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军,并把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巴耶塞特俘虏。这一事件使拜占庭帝国喘了口气,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

老皇帝被俘虏,留下的皇位很诱人。苏丹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都想当这个皇帝,开始你争我抢。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人马,于是互相之间开打,这样引起帝国内部一片混乱。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向欧洲扩张的脚步暂时停止。

1413年,苏丹穆罕默德一世脱颖而出,打败了其它的人,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苏丹穆罕默德一世只当了八年皇帝。

1421年,17岁的穆拉德二世继位。这位少年皇帝人小志气大。

1423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钜战53天,终于在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

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说明帝国稳固了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帝国从海上陆地共同进行征服扩张,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

奥斯曼帝国不但拥有强大的陆军,更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陆地上扩张的同时,海上侵略也从没有停止过。从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夺下大片海域,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把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据为己有,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从此帝国进入长达几百年的强盛期。

几百年来,奥斯曼帝国在一些贤能皇帝的统治下繁荣兴盛。这些皇帝各有个人的战略思想,而且都得到实践。塞利姆一世在位时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中击败伊斯迈尔一世治下的萨非王朝;1517年消灭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

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苏莱曼一世在位时也没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鄂图曼帝国,作为匈牙利的宗主国。

土耳其人并不满足,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围攻维也纳,但由于冬天来了,不利作战,只好被迫撤退。

1532年,鄂图曼帝国动员十多万军队再次进攻维也纳,还是没有成功,在维也纳以南的科泽格被击退。

1543年,鄂图曼帝国继续进逼,哈普斯堡王朝的统治者费迪南一世承受不住压力,在1547年正式承认鄂图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覆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帝国的总人口多达一千五百万人。

在塞利姆一世和苏莱曼一世时期,帝国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帝国海军战无不胜,在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的带领下,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还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1543年,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下,奥斯曼海军又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欧洲相当重要的政体。在外交上,奥斯曼帝国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对抗西班牙哈普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同时,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1683年发生了维也纳之战,挡住了土耳其人的扩张之路。奥斯曼的海军也受到挑战。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海军力量飞速发展,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奥斯曼舰队,结束了奥斯曼海军战无不胜的记录。但这次战役的象征意义重于军事。在奥斯曼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

奥斯曼帝国大臣在与威尼斯的大臣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可见奥斯曼海军的恢复能力十分惊人盛极必衰,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奥斯曼帝国。帝国的许多巴尔干领地慢慢落入奥地利手中,埃及、阿尔及利亚也不再接受帝国的名义管治,开始独立。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间,奥斯曼帝国又和俄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1712年,奥斯曼帝国和俄国发生第三次俄土战争,这次取得胜利,并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这使这个地区出现十几年的和平状态。

在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在巴尔干半岛上就有“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等。由民族主义带来的国家主义思想也引入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也不能幸免,国内产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空前增长,使帝国必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

在民族主义影响下,1829年,希腊在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斯尼亚被奥地利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就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亚及利比亚全部失去。

时间很快来到1912年,在欧洲完成工业革命后,在新兴大工业形成的坚船利炮下,奥斯曼帝国早己黯然失色,雄风不在,江河日下,古老的巨人就要倒下。

新兴的巨人站起来了,他们就像干旱草原上的秃鹫,虎视耽耽地盯着这块肥肉,准备分食土耳其苏丹皇帝治下的彊土。他们准备下嘴时都不约而同地盯准了巴尔干半岛,这是奥斯曼帝国最肥美的地方。奥匈帝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维也纳的郊区,天气十分睛朗。豪华的行宫里处处体现着优雅,得体。美妙的音乐声弥漫着整个行宫,女士们身穿曳地长裙,脸上挂着矜持的微笑,款款地走在红地毯上。侍者们手托装着酒杯的托盘,轻巧地穿插在人群中。一切都显得那么高贵,那么从容。这是一次奥匈帝国皇室女眷们的聚会,几乎所有的女眷都己到齐。

老皇帝约瑟夫心满意足,日子也过得很舒心。他展眼向东南看去:奥斯曼帝国就像秃了毛的老狮子盘距在那里,己经没有了力气,原来的巴尔干属国差不多都纷纷独立。尽管英法等老牌强国也准备把这些属国收入他们的帐下,但奥匈帝国和巴尔干是邻居,占着地理上的便宜。有这个先手之利,奥匈帝国就像豺狗一样把老狮子身边的肉一块一块地叨走。

俄国人不能容忍他们这样做,巴尔干半岛也和俄国人利益关系密切。俄国人一直把黑海当成自己家的内湖,控制黑海海峡是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俄国的即定国策。在种族上,俄国人把巴尔干斯拉夫人看作是近亲,并自命是他们的“大哥”,是他们的保护人。俄国不能容许奥匈帝国侵犯巴尔干半岛。

显尔易见,奥斯曼帝国的分崩离析,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列强垂涎的焦点。

1908年,驻扎在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发生起义,拥戴穆罕默德五世上台,继续在残存的奥斯曼帝国领土上推行土耳其化。这时在欧洲,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只剩下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色雷斯三处。这也是行将就木的奥斯曼帝国作最后挣扎,是回光返照式的行动。

各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俄国人始终处于最优越的地位。从国力来说,俄国比较强大,从种族上来说,巴尔干的人口和俄国一样,以斯拉夫人为主流,这也是俄国可以利用的民族主义力量。俄国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起,就采取了所谓大斯拉夫主义的政策,并作为其侵略野心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俄国就有可能把巴尔干的斯拉夫小国变成它的附庸。奥匈帝国感到很大的威胁,它太了解俄国的野心了,在它的境内也有很多斯拉夫人,如果俄国的这种野心得逞,失去的不仅是巴尔干半岛的属国,帝国本身都可能他崩离析。

奥国的势力和俄国相比,差的很远,老皇帝也看清当前形势,给奥国设定的目标也比较有限,并没有也不敢有鲸吞整个巴尔干的雄心。即使这样,还是不免要和俄国发生冲突,但由于和俄国不是重量级的,只能找个外援,也就是德国,这样才勉强维持平衡。

摆在德国面前的任务很艰巨。德国对于巴尔干没有表现出来太多的兴趣,它既想维持巴尔干地区的局部平衡,同时更想拉拢俄奥的关系。不过好象有点一厢情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只完成任务的一半。有得有失,帮助奥匈帝国,也使德俄关系的日益疏远。

1908年,奥匈帝国利用土耳其的内乱,强行呑并波黑二省,这对于大斯拉夫主义者是一个打击。但没过了多久,大斯拉夫主义者们就获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1912年到1913年之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两地人民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共同反对土耳其人,推翻穆罕默德五世的统治。解放在异族统治之下的同胞,拯救在马其顿受迫害的基督教徒。他们知道大国不会重视他们的利益,于是也就想由小国们联合起来采取行动。

正当此时,费尼刘罗斯当选为希腊总理,他给巴尔干的民族解放带来希望。在他的主持之下,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于1912年3月组成了巴尔干联盟。

这三个国家互相保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并同时承诺,当时任何大国尝试兼并或占据土耳其统治下的任何领土时,应彼此互相支援。接着他们就拟定了对土耳其的共同作战计划,并请俄国同意。8月间,蒙特尼格罗也参加了这个联盟。这是一个由塞尔维亚人组成的小独立王国,三国联盟变为四国联盟。

俄国人不同意他们这个计划,萨佐诺夫也许不希望小兄弟们自由行动,他警告他们,俄国政府将不同意对土耳其采取行动。

1912年8月,法国总理潘加莱走上了圣彼得堡的红地毯,他应邀来到莫斯科进行访问。潘加莱很有先见之明,他和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巴尔干联盟时,他不客气地说:“在这个联盟中不仅含有对土耳其的,而且还更含有对奥地利的战争种子”。

看到大国都不支持,巴尔干联盟决心奋斗到底,不再理会大国的忠告,也不再依靠大国的支持,就象意大利一样。

意大利人这些年一直都在观望着,它看到欧洲几大国都在不断向外扩张,把势力伸向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法国占领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后以及摩洛哥。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埃及和苏伊士。意大利人也想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基于大国地位的平衡。根据意大利强大的民族主义运动,它要占领土耳其统治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亚,这也是重新确立平衡地位的惟一可行的途径。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个理由、一个借口,哪怕可以说是并不充分的理由。

1911年9月27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与意大利军队进行和平合作,同志意大利派出军队,占领的黎波里,保护受穆斯林柏柏尔人威胁的当地意大利人居住区。

土耳其政府向各国求援,要求制止意大利的侵略行为,但各大国偏向意大利,要求土耳其答应意大利。土耳其没有办法,接受意大利的最后通牒,但仅要求意大利尊重土耳其政权。意大利不管怎样,它都要占领的黎波里,因此9月29日下年2点30分,意大利向土耳其宣战。

在为宣战做准备期间,意大利加强宣传力度,军事新闻媒体和民族主义媒体均不停地报道“军事骚乱”,号召意大利青年积极参军,去保卫他们的国胞。意大利国家的小伙子们听信了宣传,高高兴兴地上了火车,来到陌生的北非。

9月29日,意军出动5万多人,首先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城市进行炮击。土耳其帝国在该地区防守很弱,兵力只有约7000多人,也就是大约一个师,而且士兵多来自土耳其内地,不愿在异国作战,战斗力很差。意大利战事进行的很顺利。

10月4日夜,意军登陆部队1600多人,未占领了的黎波里和胡姆斯,整个战斗过程只遇到零星的抵抗。11日,意大利远征军3.5万人开始在的黎波里登陆,击退了为数不多的当地守军,占领了托卜鲁克和德尔纳。

19日,意军舰队掩护一个步兵师在班加西登陆,经两天激战,占领了该城。由于战争开始后,意军封锁了战区海岸线,英国又不允许土军通过埃及,使土军无法向北非增援。

至10月底,意军已控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一些主要海滨城市。

这次战争,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飞机。意大利约有20架军用飞机,32名飞行员,当时还没有空军这个兵种,它还隶属于意大利陆军,编为第一飞机连。意陆军动员9架飞机、11名飞行员参战。

因为当时飞机还飞的不那么高,不那么远。这些飞机先被装箱,通过海运到的黎波里海湾。23日6时19分至7时20分,勇敢的队长皮亚扎上尉驾驶一架“布莱里奥Ⅺ”飞机飞向天空,他在的黎波里与阿齐齐亚之间土军阵地上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侦察,从此揭开了飞机参战的序幕。

25日,一架“纽波特”飞机又飞向天空,这是副队长莫伊佐继续驾驶侦察。突然,地面飞来3颗来福枪子弹,打在了机翼上,把莫伊佐吓坏了,他驾驶飞机歪歪斜斜地回到地面,这是飞机首次遭敌地面火力杀伤。

11月1日,加沃蒂少尉驾驶“鸽”式飞机,来到土军阵地上空,他是来轰炸的。在北非塔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的土军阵地,加沃蒂投下了4颗重2公斤的“西佩利”式榴弹,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轰炸。结果土耳其指责意大利犯了轰炸医院的罪行。

意军在拥有较大优势的条件下,取得了初战胜利。但这个浪漫国家的士兵们打仗很不在行,战争的发展却与意大利的愿望相反,进入了僵持状态,并使意军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意大利人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1911年10月23日,的黎波里居民举行武装起义。意大利远征军增兵9万人,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到1912年春,才勉强守住了已占领的沿海地带,但始终未能深入到内地。

意大利军又想到了他们的飞机,准备给飞机再增加几项任务。意军在1912年1月10日向当地投撒了数千张传单,企图劝阿拉伯群众投降,使飞机又增加了一项进行空中宣传的任务。2月23日,皮亚扎上尉又把照相机固定在飞机上,首次尝试了空中照相侦察,意大利人真的很聪明。

意军入侵北非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游击队和志愿军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使意军损失惨重。

为了早日结束战争,5月,意军把步兵增至10万,并调来35架飞机,部分飞艇和其他技术兵器,采取了更大的军事行动。占领了赞祖尔和莱卜达绿洲,舰队炮击了达达尼尔海峡和贝鲁特防御工事及土耳其的其他港口,迫使海峡关闭,并攻占了罗得岛、科斯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

5月2日,意军第二航空队队长马连戈上尉首次进行了30分钟的夜间侦察。6月11日黎明前,又凭借固定在飞行帽上的手电筒,对土耳其营地进行了首次夜间轰炸。

这时,巴尔干半岛阴云密布,一场新的战争马上来临,国内危机日益增长,土耳其不想打了。10月15日,土耳其与意大利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乌希签订和约,土耳其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割让给意大利。意土战争降下帷幕。

意大利出动无名之师,侵略成功,但欧洲其他强国都袖手旁观,既不进行抗议,也不进行制止。“有人作初一,就有人作十五”。巴尔干联盟看到这种情况,就起了效仿的念头。况且联盟军还是师出有名,是为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解放而战斗。

奥匈帝国己经预感到危机的来临,但奥地利的懒惰还是误了事,他们并未积极采取阻止的措施。俄国也没有什么作为,萨佐诺夫在9月中旬得到消息,知道巳尔干联盟诸国己经开始积极备战,这才想起来要召开大国会议来进行制止,但却已经太迟了。

10月7日,巴尔干联盟发表宣言,控诉土耳其的罪恶,历数各国人民遭受的痛苦,号召各国人民站起来反抗土耳其的压迫。同时通知各大国,说他们已经和土耳其公开破裂,他们要为自己的民族解放,为自己的领土完整,为自己的人民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和土耳其战斗到底。

最初各大国都认为巴尔干联盟会失败,因为土耳其虽然己走向衰败,但还是泱泱大国,还保持相当数量的陆军,而且最近还受到德国人的训练,应该有较强的战斗力。而巴尔干联盟大多数是新独立的国家,经济水平和军队素质都还较低。但事实却完全不是大国们想像的那样。

10月8日,蒙特尼格罗首先不顾一切地向土耳其宣战,虽然这个国家最小,但是最勇敢,整个巴尔干也随之燃起战火。

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巴尔干联盟调集总人数70多万的军队,如潮水般攻向土耳其。巴尔干联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敌军。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人人都怀着复仇之心。都想到是在为民族解放而战,为民族利益而战,士兵们勇猛顽强,士气高昂。

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三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蒙特尼格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0月22日,蒙特尼格罗军队会同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与此同时,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二集团军首先击退土军,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也多次击退土军。

并在10月22到24日,在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

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不堪一击,很快被粉碎。马其顿南部也是捷报频传,希军在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连连获胜,接着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迫使守城军队于9日投降。而蒙特尼格罗的国王尼古拉斯更富有诗意地说,他将“饮马亚德里亚海”。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大国看不下去了,他们看到盟军的军事胜利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俄国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这样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不希望塞尔维亚和希腊强大为是,因为他们没和自己站在一起,他们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

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也站出来,开始替巴尔干联盟说话。他认为各大国应承认这种现状,并承认那些联盟各国凭鲜血和牺牲所赢得的领土。

12月3日,在各大国的压力下,土耳其与巴尔干联盟之间签订休战协定。土耳其虽然吃了败仗,也签定了协议,但却拒不履行协议内容。这让巴尔干同盟很是恼火。四国决定重新开打,真到把土耳其打服为止,所以这个协定只维持到1913年2月3日为止。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约条件。

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一如既往地保持失败记录,军队依然一溃千里。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

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值得庆幸的是,法德两国这回想到了一起,居然合作维持和平并使战争局部化。12月间奥国军人很想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击,但受到奥皇的制止,而德国的和平态度也对奥皇提供了有力支援。意大利也帮助德国约束奥国。在另一方面,法国则尽量约束俄国,而英国也尽量为和平而努力。

土耳其这次败的很惨,除保持君士坦丁堡一隅之地以外,已经丧失其欧洲领土的全部。巴尔干人洋洋得意,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希腊获得克里特里、沙罗尼加,以及马其顿的南部。塞尔维亚是获益最多的国家,分得马其顿的中部和北部,国土增加一倍,人口增加一半。保加利亚应获得色雷斯和爱琴海岸地区。

保加利亚对于这种分配最不满意,尤其是分给那两个国家的地区含有很多的保加利亚人。它觉得出力最多,在70万联军,保军占到一半,在战争中贡献最大,但却没有分到应得的那份。于是不准备把沙罗尼加和马其顿的某些部分移交希塞二国。那两个国家也已知保加利亚的意图,所以彼此结成同盟以谋对策。

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1913年6月29日,在德奥的煽动下,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出动50万军队,先发制人,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但进攻受阻。

塞尔维亚和希腊出动60万大军,积极迎战,很快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不久,罗马尼亚和蒙特尼格罗两国相继参战,加入塞尔维亚一方,出动50万军队,抢渡多瑙河,直逼保加利亚首都。而奥斯曼帝国也来凑热闹,想乘机收复失地,出动几万军队,在7月21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占领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一下了和五个国家作战,开始吃不住劲,屡攻受挫,全线败退。

奥匈帝国想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帮助保加利亚。德国考虑进攻塞尔维亚,将会扩大战局,有可能俄国会加进来。而现在军事准备尚未完成,于是拒绝支持奥匈的军事行动。这样,保加利亚就完全被孤立了。

7月29日,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无奈地在投降书签字。斐迪南一世心情懊丧,但想到在战争中自己国家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却分的最少。本想发动战争讨还公道,却落得这个下场,他的心情无比悲愤,无比委屈。

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蒙、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塞尔维亚得到了华达马其顿,包括今天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它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希腊得到了爱琴海马其顿,其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塞萨洛尼基及马其顿南部、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根据9月29日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伊斯坦布尔条约》,保加利亚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奥斯曼帝国。

战败国保加利亚,则得到皮林马其顿。但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失掉了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所得的大部分土地,将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让给希腊,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蒙特尼格罗也分得少量领土;罗马尼亚则得到了北多布罗加。保加利亚鸡飞蛋打。

这就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在6月29日至8月10日这六个星期之内,这些昔日的盟国互相砍杀,死了5万人之多。两次巴尔干战争对于欧洲大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些小国居然敢于不听大国的劝告而擅动干戈。其原因是大国本身已经分为壁垒森严的两个阵营,双方虎视眈眈,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才使这些小国敢于那样肆无忌惮。

1912年到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可以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序曲。再没有任何其他事件更足以导致1914年的浩劫。其他的事件,例如阿尔及西拉斯、波斯尼亚和亚加的尔三次危机,固然足以扰乱局势和影响未来的权力平衡。但巴尔干战争却足以产生立即的危险,因为它破坏了现有的权力平衡。

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有很大的收获。塞尔维亚收获最多,增加了100万人口,也就是说,他的陆军大约增加了10万名战士,不仅洗涤了由于奥国兼并波黑二省所受到的耻辱,而且因为新的胜利提高了国际威望,增强了其推动大塞尔维亚运动的决心。希腊的收获也差不多。罗马尼亚则获得某些重要战略利益。甚至于保加利亚也仍然分到一些领土。

土耳其败的很惨,但对于这个东方帝国的影响却远不如西方人想像的那样严重。但是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却使帝国伤到了筋骨,并不是土地和金钱,而是人才,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出产优秀军人和行政官吏的地区,在土耳其有许多大官和将军都是阿尔巴尼亚人,这对帝国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两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各国反应不一。塞尔维亚和蒙特尼格罗趾高气扬,国内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他们应该乘胜与奥匈帝国一战以求更大的胜利。保加利亚输个精光,垂头丧气。希腊处于徘徊状态。总而言之,这些国家都希望新的战争不久即将爆发,并且也都认为在1913年所签订的一切条约都不过是一堆废纸。

随着土耳其统治的结束,为反对土耳其统治而结成的巴尔干联盟寿终正寑。各国都在寻找自己的靠山。输光了的保加利亚阴谋与奥国联盟,耿耿于怀的土耳其从德国那里寻找安慰,塞尔维亚以及以塞族为主的小国则投入到俄国的怀抱。它们各自都找到了新主人。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矛盾在巴尔干地区骤然聚焦。小国间迸出的一点火星都有可能点燃“火药桶”,使作为小国靠山的大国迎头相撞。现在就看这火星在何时何地迸出了。

在巴尔干战争之后,俄国控制着塞尔维亚以及塞族的一些小国,还正在不断地影响罗马尼亚,但却和保加利亚成了仇人。土耳其已经衰弱不堪,正在向德国乞求保护,要求德国派一高级军官去训练陆军,并对其改革。德国接受这个要求,派出桑德斯将军前往,但却立即引起其他几个国家的反对。

1913年11月,俄国向德国提出抗议,指责桑德斯已经正式在君士坦丁堡接管陆军指挥权。法国也支持俄国的抗议,英国态度则比较和缓,因为土耳其的海军改革正是由一位英国海军将领主持着。其地位与桑德斯大致相当。最后德国表示让步,桑德斯改以土耳其元帅的身分出任训练总监,但却不直接指挥军队。这虽然是一个小插曲,但值得注意的是俄法两国态度的一致,并几乎因此而与德国发生战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