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巴尔干半岛阴云笼罩

侍从官爱德华·帕尔伯爵己经77岁,他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高声对着电话听筒喊到:“是真的吗?你在说一遍!”

电话的另一头传来沮丧的声音:“是真的,侍从官阁下”电话听筒从帕尔伯爵手中滑落在地上。帕尔伯爵无力地靠在沙发上,脸色因为愤怒憋的通红,胡子也激动地抖动着。想起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求证的消息,心中无限悲哀。

他在为老皇帝悲哀,为皇室悲哀,为奥地利悲哀,为费迪南德大公夫妇的三个孩子悲哀。

帕尔伯爵在沙发上稍微镇静一会,从旁边的桌子上抽出拍纸簿,颤抖着手写下了这个举国震惊的消息,他要把这个消息早一点向老皇帝汇报。

奥地利的老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正在萨尔茨堡附近巴特伊施尔的夏季别墅避暑。这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是约瑟夫皇帝的专用避暑胜地,他每年的夏季都要在这呆上几个月的时间。

巴特伊施尔是萨尔茨卡默古特的地理中心。这里有温泉,有冰洞,还有清澈见底的湖水,是个风景秀丽、气候怡人的地方。

1853年,约瑟夫皇帝在这里和茜茜公主举行了订婚仪式。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马克西米里安·约瑟夫公爵的女儿,也就是伊丽莎白公主,昵称“茜茜”。她还有一个姐姐,叫海伦妮公主。

她订婚时只有15岁,和约瑟夫皇帝是两姨亲。也就是说,约瑟夫皇帝是茜茜公主姐姐的儿子。

当时相亲的时候,约瑟夫皇帝是和巴伐利亚公爵家的长女海伦妮公主相亲,在相亲的那一天,海伦妮公主被打扮得贞淑贤静。谁知,冒冒失失的小茜茜闯了进来。她头上扎着小辫子,身上套着极普通的连衣裙,母亲根本就没刻意打扮她。然而,约瑟夫皇帝的眼睛里再看不见其他人了,他忽略了他的准新娘。

约瑟夫皇帝把手中的鲜花递给茜茜公主,并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她,这位奥地利皇帝年轻的心被天真无邪的小茜茜俘获,他的眼睛再也没有离开她的身上。他爱上了这个身高只有160厘米,像个玩具娃娃,迷人,可爱的小公主,他认为那是上帝给他带来的天使,只有她才配当哈普斯堡的皇后。

茜茜公主接过约瑟夫皇帝献上的花,她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她的姨母和妈妈被这突然的变故弄得茫然不知所措,只是一个劲儿地催问:你爱他吗,茜茜?她竟天真地回答:“他,我又怎能不爱他呢?他不是皇帝吗?”。

1854年4月24日,哈普斯堡王朝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面色红润、双唇紧闭的茜茜公主在一片欢呼声和喧闹声中乘船沿着多瑙河顺流而下,直抵维也纳。婚礼冲淡了王室与人民之间的敌意,这朵巴伐利亚含苞待放的玫瑰似乎代表着新的幸福。

由于巴特伊施尔给了约瑟夫皇帝如此深的印象,这个地方又是他爱情的发祥地,所以,第二年他再度来到这座小城,并将这里作为他的避暑胜地。此后,几十年如一日,一到夏天,他就来到这个地方避暑。

几十年过去,老皇帝约瑟夫今年己经84岁,当年这座夏宫给他带来的幸福早己被时间消磨殆尽。今天这个消息却如睛天霹雳,让他魂不附体。

他手里紧紧捏着拍纸簿,心如刀绞,纸上的每个字都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他虚脱般摊坐在高高的,宽大的椅子里,紧闭双眼,头无力地靠在高高的椅背上,两行老泪从眼角缓缓流下。良久,约瑟夫像是终于积蓄了一点力量,缓缓的睁开双眼,用漂忽不定的目光看着他的侍卫官帕尔伯爵。像是呓语,又像是对着帕尔伯爵倾诉:“真可怕”,他喃喃地说着:“触犯全能的上帝是不能不受惩罚的,老天爷恢复了我不幸未能维护的秩序”。帕尔伯爵明白约瑟夫皇帝说的是什么意思,也清楚地知道,这件事对奥地利皇室以及奥地利国家是多么大的打击。但是,他现在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服侍着约瑟夫皇帝,想以此来缓解这位饱受创伤的皇帝的痛苦。

帕尔伯爵知道,老皇帝约瑟夫一生充满了不幸。他的妻子遇刺而死,他的独生子和情人双双自杀,他的兄弟在墨西哥称帝不成被判处死刑,其他的若干亲属也各有其不幸的遭遇,现在,连唯一的侄子也被该死的刺客谋杀。

尤其是当他18岁即帝位时,奥地利还是日耳曼领袖国家,双鹰旗飘扬在米兰和威尼斯,匈牙利仍为帝国一个安稳的部分。20年后,一切都丧失了;而他也被迫容许匈牙利获得几乎完全的独立。

6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老皇帝约瑟夫惮精竭虑,无时不刻都在想着他的国家,他的臣民。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上午4点半他就端坐在办公室内工作,一直要到黄昏之后才会休息,几十年如一日,很少有例外。他的餐饮也很简单,标准很低,据说也就相当于一个中级公务员的水平,而且午餐经常在在办公桌上吃。和中国皇帝比起来,他简直就是一个苦行僧。老皇帝常识丰富,工作认真,精通其国内人民的各种语言,是个冷静而精明的人。但他所缺乏的却是一个皇帝应有的素质,也就是宏观战略素质,是个精细有余,魄力不足的皇帝。他对于小事都很精明,但对于大政方针却缺乏创新的意念和改革的魄力。

“你想它会行得通吗?”在奥国要实施选举改革时,奥皇问他的一位大臣。

“陛下,我想是可以的。”那位大臣满怀希望地回答。“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这些事在奥国从来就不会获得成功。”皇帝面无表情地否定。

他的侄子费迪南德继承了他的优秀品质,但又比他更具有雄才大略。无论从哪方面看,费迪南德大公都是一个优秀的人。

费迪南德15岁从军,33岁被立为皇储,并被封为大公。经过十多年军旅生活的锤炼,他养成了坚强的性格,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而且对奥国军队非常熟悉,对行军打仗也非常在行,并在1898年当上奥军副总司令和武装部队检察长。

费迪南德是个真正的政治家,他对于这个帝国的前途倍感忧虑,看到老皇帝一些缺乏远见的行为将会给帝国带来灾难,但又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我在这里的影响作用还赶不上一位最下等的仆人。”他向他的伯父抱怨着。

“只要我还活一天,任何人都不得干涉政务!”老皇帝回答得异常坚定。

“但是你所犯的错误将来都要还报在我的身上”费迪南德说出了他的忧虑。

他认为奥国必须外保和平,内求改革。和前面说的一样,他想把奥匈帝国建设成理想国:“大奥合众国”。变成由十个或十二个民族组成的一个联邦,这些民族都有独立的家园,除了有共同的王室,共同的外交政策,共同的国防以外,都能享有完全的自治,从而解决南斯拉夫问题。

这就要使匈牙利分出一些土地,不管匈牙利的贵族们有多么顽固,多么不肯放弃一寸领土都。只要费迪南德一朝大权在握,他会有决心强迫布达佩斯接受他的理想,甚至于不惜使用武力。

在外交方面斐迪南力主不可挑起对俄的战争,他曾经提出有先见之明的警告:我绝对不与俄国发生战争,我宁愿牺牲一切以避免此种战争。

俄奥之间若发生战争则其结果不是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就是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甚至于还是两者同归于尽。

费迪南德爱好广泛,尤其喜欢打猎。在这方面费迪南德显示出杰出的天份,表现出不凡的成绩。他打猎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曾经带着猎枪从奥地利驾帆船横跨太平洋,到中国旅行。

他的枪法非常准,曾经猎杀过30万只动物,这个数字多么令人无法相信。

费迪南德还是一个慈父。在家的时候他总是亲自教导他的三个孩子一些礼仪、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表现的非常有耐心,三个孩子都非常喜欢他。在外出的时候,每天都给他的三个孩子发电报,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表达对他们的爱意。

6月29日,费迪南德大公夫妇的遗体运回奥国首都维也纳,奥国为此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国葬。

高大的四轮马车拉着费迪南德大公夫妇的灵柩,在哀乐声中,慢慢走在维也纳的街道上,身着制服、手按着刀柄的众多土兵分成四列,护卫在灵车两旁,大批臂挽黑纱的官员跟在灵车后面,送葬的人都低着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悲伤。

在大公夫妇的灵车走过多瑙河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几声惊雷瞬间响起,似乎预示着“巴尔干火药库”即将爆炸,欧洲和平时代即将结束。

对这个奥国未来皇帝的被刺杀,其它各国都表示同情。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来电报表示:“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慰唁,和我本人的深切同情”。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宣告他的宫廷将志哀七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现的更突出,他宣布志哀十二日,主要是怕别人超过他。

老皇帝约瑟夫己经没有精力参加葬礼。他实在受不了这第二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刺激,怕自己倒在这个令人辈痛欲绝的葬礼上,他回到他的夏宫,思考着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虽然费迪南德大公在婚姻上违背了他的意思,两个人之间闹的很不愉快,但是,现在事过境迁,毕竟亲情的力量无穷的,两个人早己和好,没想到继位在即,却被几个小人物刺死。老皇帝越想越悲痛,越想心中越积聚怒火。他暗暗发誓,要为侄子报仇。费迪南德大公夫妇死去的第二天,萨拉热窝开始变的不平静。一帮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开始在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地区捣乱,他们打、砸、抢、烧,什么坏事都干,打碎了塞尔维亚人的住宅的窗户,冲进了学校,打伤那里的学生,抢劫商店里的东西,烧毁塞尔维亚人的俱乐部,打伤50多个塞尔维亚人,他们是用这种方式对暗杀进行报复。

塞尔维亚人也很厉害,他们群起自卫,抓住了一个暴徒,并把他给打死了。

波蒂奥雷克将军赶紧调集部队平息这场骚乱,大批军队来到萨拉热窝市内,在全市内都布满岗哨,然后开始抓这批闹事的人。这批人看到军队来了之后,开始四散逃窜,不一会,抓的抓,逃的逃,街头闹事的人很快被清理干净,萨拉热窝街头又恢复平静。

奥地利财政大臣比林斯基表面热爱和平,他给受伤的塞尔维亚人拨了好多钱,让他们去治伤,对他们损失的房屋、财物进行照价赔偿。但塞尔维亚人还是对他们充满仇恨,尤其是波蒂奥雷克将军,对这种行为更是愤怒,他认为这是侮辱了塞尔维亚人。

萨接热窝的这场小骚乱被平息后,整个市区又恢复往日的模样,街道上充满了喧闹的人群,人们又恢复往日的宁静。整修后的商店很快开门营业,整理好的学校充满学生的读书声,俱乐部也迎来了休闲的塞尔维亚人。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普通的塞尔维亚人只是把这件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从中获乐趣。但是,好多塞尔维亚人不知道,战争的阴云己经笼罩在他们的头上,“火药桶”上的导火索己经“呲呲”作响,正不断的向这个巨大的“火药桶”燃去,战争形势己经不可逆转。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欧洲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半岛处于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之间,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它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

整个半岛大约有50.5万平方公里。半岛上国家众多,民族众多。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

有马尼亚人、腊人、耳其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以及罗姆人和犹太人。

“巴尔干”是土耳其语,即多山、绿地之意。半岛上山脉主要属于阿尔卑斯山的支脉,仅北部和东部有平原、低地。

巴尔干地区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砝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

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棘手的问题既相互影响,盘根错节,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所以才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费迪南德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这个事件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奥国的军国主义者这回可找到了机会,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国称霸巴尔干的障碍”,他们跃跃欲试,恨不得一脚踏进塞尔维亚,把塞尔维亚人杀光,把塞尔维亚踏平。

维也纳一家报纸也宣传到:“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

帕尔伯爵却另有想法,他极力把大公遇刺这件事作为偶然事件来解释:“这不过是又一次悲惨事件而己,它在皇帝的一生中是经常发生的。我不认为他会从任何别的见地来考虑这个事件。”帕尔说的是两件事:分别是1889年皇储鲁道夫开枪自杀,1898年伊丽莎白皇后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暗杀。他不想把这件事当做奥国进行战争的因素,他不想发生战争。但奥地利有两个人不这样想,他们对大公的遇刺非常高兴。他们是军队参谋总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外交大臣莱奥波尔德·冯·贝尔希多尔德伯爵。

这两个人都是好战分子,他们都想找机会消灭塞尔维亚,几年前赫岑多夫将军就向皇帝提出来对塞尔维亚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但是被老皇帝拒绝。这回他们高兴地看到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他们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贝尔希多尔德伯爵是个花花公子,风度翻翩,吃喝玩乐,无所不好,尤其爱好美色,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做正经事。但他的家族却非常有势力,而且非常有钱。他是依靠他的家族才当上这个外交大臣的。

贝尔希多尔德伯爵希望赢得国内贵族们的一致喝彩,把他看成是能执行强硬政策的英雄。所以他认为和塞尔维亚“算账”的时候已经来到,极力主张利用这个机会和塞尔维亚人开战。

“要立即对塞国提出最苛刻的要求,等到被拒绝后,奥军就应立即侵入该国。”他也考虑到俄国还是会支持塞国,现在俄国的实力还不算很强大,但正在不断增长。

所以战争若无可避免,则不如现在就打,因为目前在奥匈帝国之内的南斯拉夫人大部分都还是反对脱离的。但是,没有战略眼光的贝尔希多尔德根本没想到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假定奥军讨伐塞尔维亚,而俄国并不介入。当然奥军是可以占领该国,并严惩祸首。

但俄国以及其他国家还是不会同意奥国吞并或瓜分塞尔维亚,于是军事占领结束之后,塞尔维亚依然还是独立无恙,而所谓南斯拉夫问题也还是没有解决。

第二,如果俄国介人则问题就会更为严重。法国、英国、意大利的态度将怎样?若真是欧洲大战,则对于奥国的利害又是怎样?奥国对于胜利是否还有把握呢?让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担当大任,遭殃的不止他一个人,而是成千上万无辜的人,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这个真理。

贝尔希多尔德积极行动起来,他知道,首先应该知道德国人怎么想,因为德国是奥国的盟国。

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一方被俄罗斯攻击时另一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一个欧洲国家,另一方则慷慨地保证中立。所以他跑到德国,去拜见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1914年6月28日,是德皇威廉运河建成19周年纪念日,这条运河后来改名叫基尔运河,运河是连接北海和波罗地海的重要通道。

这一天,在运河上有一个隆重的庆典仪式,德皇威廉也来参加这个仪式。德皇威廉二世坐在他的专用游艇上,也就是“霍亨索伦号”

游艇,显得洋洋得意。运河两岸聚集着当地民众和维持秩序的警察,人们高呼着“皇帝万岁”的口号,纷纷向他的游艇鞠躬敬礼,运河里来往的船只也不断向他的游艇鸣笛致意。

威廉二世心安理得地亨受着他的子民对他的崇拜,心里非常高兴。没想到,一个喜庆的日子却迎来一个坏消息。

这个坏消息是一个德国海军将军传递过来的。这个海军将军收到一个电报,并被交待在第一时间内面呈皇帝威廉二世,电报的内容就是费迪南德大公被刺杀的消息。

海军将军不敢拖延,急忙把这封电报装进一个金制烟盒里,坐着一艘汽艇来到霍亨索伦号游艇边上,把这个坏消息掷给游艇上的仆人。

德皇威廉二世脸色发白,一言不发。刚才的喧闹声仿佛一下子离他远去,眼前浮现出好友费迪南德手握猎枪,专心瞄准猎物的英姿;浮现出两个手捧酒杯,促膝谈心的画面。

他压抑着心中的悲伤和愤怒,呆呆地坐在那里。旁边服侍他的仆人看到这种情况,一个个也都战战兢兢,不敢说一句话,连走路也都轻悄悄的,生怕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会触怒这个盛怒之下的皇帝,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威廉二世和费迪南德大公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猎,他很佩服费迪南德大公在打猎方面的天赋,同时他们的政治观点也非常相近,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威廉二世回想起以前和费迪南德大公在一起打猎,在一起谈论世界大势,在一起表达理想时的情景,悲不自胜,他发誓要为好朋友报仇。德星威廉是一个忠实的君主制度维护者,他认为,任何谋刺一位王子的企图都代表对整个君主制度的攻击,何况斐迪南又是他的好友。德星认为俄皇也会和他一样,对谋害王室的行为深恶痛绝,尤其是因为俄国还没完成其军事准备,所以俄国不会帮助谋杀者;奥国可以惩罚塞尔维亚而不至于引起世界大战。不过它必须赶快行动,那也就是乘着公愤尚未消失之前动手。

德国驻维也纳大使柴尔希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能领会他的皇帝的意思。这位大使提交一件报告,说他已经冷静地警告奥国不可轻举妄动。

看到这份报告,德皇威廉二世大为震怒,狠狠地在他的报告上作了批示:“是谁授权他这样做?真是浑蛋!奥国要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通知柴尔希基,叫他不要胡闹!”

柴尔希基大使碰了威廉二世的一个大钉子,马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急匆匆地跑到奥国人那里,对他们说:如果奥国现在还不摊牌,德国将会不把它当作同盟国看待。这对于贝尔希多尔德是一种有力的刺激,于是他决定赶快发动战争。

当举行费迪南德大公的葬礼时,威廉二世又给哈普斯堡捎去了一句话“德国是奥国的友邦,也肯定做奥国的后盾”。意思是说如果奥国要报仇,去攻打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国家,德国一定会鼎力帮助。奥地利老皇帝约瑟夫听到德皇的这个保证,也感到打一场战争势在必行,他向他的大臣们说“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脚步越走越近了。

就调查大公遇刺这件事而言,奥国可以说是完全失败。如果他们能够派一个有能力的人调查这件事,或者情报机关能够发现塞尔维亚总理和内阁事先都已知道的事实。那么全世界都将批准奥国采取一次行动。

因为,最初大家都同情奥国。英国驻巴黎的大使向伦敦报告说:假使俄国因为如此勉强的理由而发动战争,则法国将很可能不支持其同盟国。英国驻维也纳的大使也指责塞尔维亚报纸的作风相当可耻。

7月23日下午6时整,也就是费迪南德大公夫妇遇刺将近一个月,奥地利使节弗拉基米尔·冯·吉斯尔男爵,代表他的国家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其实,奥地利人根本等不到这一天,他们早就想发动战争,早一天踏上塞尔维亚人的土地。

原来,在8天前,法国总统雷蒙·彭加勒和总理勒内·维维亚尼,乘船到沙俄首都圣彼得堡进行国事访问,访问结束后,准备7月23日下午返航回国。奥国外交大臣贝尔希多尔德伯爵知道这个事,为了不引起更多的麻烦,他想在他们开船远离海岸之后才递交这个最后通牒。战争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