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狍子肉已煮好了,香喷喷的狍子肉,四周的汤上还飘着油花,碗里还有不少山荠菜,让人一闻味道就不由咽口水。
二女都很久没有吃到肉了,见到肉上来,眼中都冒着光。
玉娘让灵儿叫醒袁金辉吃饭。
虽然煮肉用的粗盐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没有人在乎,一块三、四斤重的狍子肉连同二斤野菜吃得一点不剩,搪瓷碗被舔得光可鉴人,连油星都被吃得一点不剩。
就在这时,江三姑连夜将羊给牵了回来,还主动把羊关进了羊圈。
很明显,江三姑怕羊送晚了又引来袁金辉的不满。
江三姑一脸的褶子笑得挤在一起,一脸讨好相。
“小辉啊,这羊我给你牵回来了,你看,一点没瘦,养得比原来还大了两圈儿。”
袁金辉也不理她,江三姑自觉无趣,就要离开。
袁金辉就说:“慢着!”
江三姑就慌了。
“小辉啊,杀人不过头点地,咱们两家都乡里乡亲住着,没大仇怨,我把羊还回来就行了吧,哈,你就放了三姑吧。”
“嗯,再要再找事,别怪我不客气!”
“哎,哪能呢。”
江三姑眼中闪过一抹阴狠之色。
“傻子,你真以为老娘是泥捏的吗?”
“咱们没完,下回一定叫你好看!”
江三姑走后不久,荣三也听说袁金辉打猎安全归来的事,吓得他连忙让人把两只老母鸡连同三十个鸡蛋给袁家送来。
翌日一早,袁金辉从邻居孙伯那里借了一辆驴车,拉上冻实的狍子肉和狍子角、皮前往当阳镇。
当阳镇距水峪村约有二十里,约有三、四百户人家,是方圆五十里内最大的城镇。
镇上有不少店铺,还有一个集市,这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采买生活用品都要到当阳镇。
袁金辉赶着驴车来到当阳镇集市时正值上午。
冬天的阳光惨白无比,没有一丝温度,天寒地冻,集市上的人并不多。
袁金辉很容易就找到了一块空地,将驴车栓在一棵大树上,将摊子摆好。
随着时间流逝,天也暖和了一些,集市上人的也越来越多。
大冬天,很少有猎人冒险上山打猎,狍子这样的野味还是很稀罕的,不一会儿的功夫,袁金辉的摊子前已围了不少人。
大夏国近几年连年受灾,米价很贵,一斤米要十五文钱。
肉则更贵一些,普通的猪肉要五十文一斤,狍子肉是难得的山珍,所以要更贵一些,袁金辉要价八十文一斤,也算是价钱公道。
摊位前看的多,买的少,眼见中午,袁金辉只卖出了十来斤狍子肉。
一旁穿着裘皮大衣,约有二十出头的瘦高青年来到摊位钱,一指那个狍子角。
“小兄弟,这鹿角是新鲜的吗?”
“昨天刚打的。”
“多少钱?”
“两贯。”
“好。”
瘦高青年就要取钱。
这时,一个戴着狐皮帽的胖子挤到了袁金辉的摊位前。
看到摊位上的狍子角,胖子眼睛一亮。
“小兄弟,狍子角怎么卖的?”
“两贯。”
“这角我要了,我给你三贯!”
胖子说完就从怀里掏银子。
一旁穿着裘皮大衣的青年就急了。
“小兄弟,这角可是我先买的。”
胖子就说:“小兄弟,这狍子角我可多出了一贯。”
“我加钱。”
青年摸了摸身上,并没有带够钱,一时急得直跺脚。
胖子乐呵呵的去拿鹿角。
袁金辉一拦,笑着看向胖子。
“这角是这位先生先要的,不能给你。”
袁金辉说完,将狍子角交到青年手中。
“说好了的,这角我卖给你,还是两贯。”
青年忙交了钱,对袁金辉说:“多谢小兄弟,不瞒说,我角我是用来救命的。”
“我周文记下你这个人情了。”
青年向袁金辉拱手谢过,随后匆匆离去,胖子气得在一旁阴阳怪气。
“有钱不要,真是傻子。”
胖子转身出了人群。
袁金辉继续摆摊,眼见天色已晚,肉还有五十多斤没有卖出去,鹿皮还有一张。
袁金辉正要收摊,这时,一辆马车停在了他的面前。
车帘一掀,却是那买角的青年去而复返。
青年跳下车,向袁金辉一拱手。
“小兄弟,多谢你方才仗义出手,你这摊上的货我都要了,肉给你一百文一斤,皮给你两贯,装车随我进府!”
袁金辉收起摊子,赶上驴车前往周家。
一路上,周文对袁金辉千恩万谢。
袁金辉方才知道,周家是当阳镇有名的大家族,家主周老太爷最近得了急病,必须要新鲜的鹿角磨成粉才能救命。
现在正值冬季,猎人都不上山打猎,根本就买不到新鲜鹿角。
好不容易遇到了袁金辉卖新鲜鹿角,周文身上钱却没带足,又被对头抬价,无法买下鹿角,要不是袁金辉仗义,周家老太爷这条命就保不住了。
不一会儿,驴车到了周府门外,这周府虽建在小镇上,但气势却不小,青砖绿瓦,朱红色大门,门口还蹲着两头石狮子,一看就知家中颇有钱粮。
一到门口,早有佣人去卸车,袁金辉跟着周文一路来到堂厅,见过周老太爷。
当下周老太爷让人送给袁金辉二十两银子,用来答谢其救命之恩。
袁金辉却谢绝了周老太爷的好意。
他有自己的原则,该要的钱,一个子儿都不能少,不该要的钱,金山银山也绝不动容。
只是周老太爷和周文不断劲说,袁金辉这才勉为其难收了银子。
这时有丫鬟将药揣上来,袁金辉当即与周老太爷告辞离开。
临走时周文邀请袁金辉,以后到了当归镇一定要到他家里坐坐。
袁金辉带来的狍子皮肉已经卖光,加上鹿角和鹿皮,一共卖了十四贯。
十四贯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足够一户四口之家生活半年。
周家给的二十两银子,折算成铜钱正好是二十贯。
这一趟当阳镇之行,袁金辉净赚了三十四贯。
袁金辉当下在当归镇买了些米面盐油,又买了一百个鸡蛋,用去了四贯钱,又扯了两匹布,六斤棉,准备回去给杨玉娘和杨灵儿做两身棉衣。
因为家中清贫,杨氏姐妹在这寒冬季节依旧穿着麻衣,每天都不敢出屋。
有了棉衣穿,她们才好出门。
棉和布用了一贯钱,袁金辉琢磨了一下,带着余下的钱来到了当阳镇的陈氏铁匠铺。
袁金辉知道自己这具身体力量不足,这次是运气好,才打到两头狍子,下一次怕是没有这种运气了,要是遇到狼群和野猪,自己一定会陷入危险中。
当务之急,是要提升自己的实力,打到更多的猎物,保证自己的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想打造一套自己护甲和趁手的兵器。
陈氏铁匠铺是当阳镇最大的铁匠铺,可以打造皮甲和铁甲。
袁金辉来到铁匠铺前,只见这里围了不少人,都是要购买铁器的。
袁金辉忙找到伙计问了一下,铁甲贵得惊人,一套要三百贯,皮甲也要一百贯,他着实是买不起。
大夏律令禁止贩卖军用护甲,对民间的护甲规格有严格的规定。
铁匠铺卖的护甲比军用护甲要简单的多,四肢都露在后面,而且甲皮也薄了许多。
就这样一副铁甲,也要卖三百贯,袁金辉只能在一旁看看而已。
兵器虽然便宜一些,但一柄普通的刀也需要三、四十贯。
显然,这么贵的价格不是袁金辉所能承受的。
袁金辉就琢磨,看来自己这点钱是打不了兵器和护甲了。
出了铁匠铺,套上驴车正要回返,这时,远处一个声音叫住了他。
“小哥哥,你是想打农具?”
袁金辉扭头一看,只见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偏瘦,约有十六、七的少女正看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