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篇择选环境的玄机——中国风水术1

1一、风水的概念、内涵及价值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于郭璞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聚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意思是一处吉穴,必须一要能藏风,以免气乘风而散,二要有水界气,这样方可达到葬者乘生气的目的。这就是“风水”的本义。

地理,即关于地的道理、内在规律。最早见于《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人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有内在联系,这就是“地理”的含义。

“堪舆”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保章氏》:“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这里的“堪舆”,是岁时方位之意,即天体运行与地理方位的关系。所以,许慎对堪舆的解释是:“堪,天道;舆,地道。”堪舆的本意是天道与地道的对应,即天上一星座,对应地上一区域。由于风水也认为“天上一星,地上一穴”,因此,堪舆也就成了风水的别称。

相地术、相墓术:相即相度、考察之意。“相地”最早见于《史记·周本纪》:“后稷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意思是后稷考察土地适宜种什么庄稼。引申为相度地理、选择宅址与葬址。“相墓”最早见于《晋书·羊祜传》:“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有帝王气。”这里的“相墓”就是风水的意思。

青乌术:青乌是汉代的一名隐士,著有最早的一部风水经典《葬经》,因此,后人就把风水称为“青乌术”。

青囊术:青囊即黑色的布袋。据《晋书·郭璞传》载,郭璞曾受业于郭公,郭公从青囊中取书九卷给他,从此便精通五行、卜筮之术。郭璞后来著有《葬书》,后人以为其风水之术,也得自青囊之书,故把青囊术作为风水的代名词。实际上,郭公的青囊书中是否有风水的内容是很成问题的。

上述概念还只是风水的初义或原始定义,风水进化到后来,其内涵获得了巨大的扩充。如果今天要给出一个界定,可以作如下表述:风水是人们在兴土动工时对地理环境的一种特殊选择方式与认识系统。所谓“特殊”,是指风水用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理论和感性的直觉来认识环境与人的关系,把人的未来命运、子孙后代的祸福与环境联系起来;在操作上,采取的是带神秘化的手段。风水包括以下具体内涵:

首先,风水是选择环境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本是富有实用性的,是古人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探求的经验总结。风水的出现,萌芽于远古时代人们选择居处的需要。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们,对居处的选择标准会有所不同。如在中国的西北部,先民的选择标准是“河澳、向阳、穴居”;在东南部,人们的选择标准则是“平冈、居丘、巢居”。这些由先民们总结出来的早期“风水”,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后来在哲学、宗教、迷信思想的引导下,这项技术的科学性日益退化,逐渐加入了“龙脉、砂水、理气”一类迷信的东西,成为风水师们混饭吃的工具。

其次,风水作为先民们的认识体系又是一种文化形态。最初的风水本是一项单纯的生存技巧,伴随风水术由阴宅到阳宅的选择、再到影响后人的福祸这样一个过渡,作俑者们需要给出一个解释系统,以说明风水福泽或殃及后人的理论根据。这个解释系统包括宇宙本体论、人类起源论、死亡论、魂魄观念、祖先崇拜、天人感应、气的思想等,风水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一种理论形态,就由此形成了。只要翻开任何一本风水著作,起首一篇,必定大谈这种“理论”。

再者,风水也是找寻吉祥地点的一种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居处选址与建筑布局的艺术。不论风水本身赋予择址多少神秘与迷信的解释,但它在实际运用上,无论是光的取舍、水的审度,或者风的思考,不少选择标准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暗合。在意境上,风水追求的是宽广水阔、生机盎然和恰如其分,忌讳压抑逼迫、局促狭窄,因此,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美感和享受。我们只要参观一下保存至今的古代宫殿和陵园,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

正如一切传统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夹杂糟粕一样,风水也被历史地注定了它的迷信内涵。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对其中的迷信思想展开了无情的批判。

陕西宝鸡炎帝陵最早对风水进行批判的,是东汉著名无神论者王充。对风水最了解、批判也最能击中要害的是唐代的吕才。贞观年间,他奉唐太宗之命删定阴阳书,在修书过程中,他撰写了《叙宅经》、《叙葬书》、《五行禄命葬书论》等,对风水迷信进行了驳斥,产生了很大影响。宋代著名学者罗大经将他的批判锋芒直指风水的地人感应说,他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诘难风水说:郭璞《葬书》中所谓“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的说法实在讲不通。

在上述风水批判中,有不少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击中了风水迷信的要害,如王充、罗大经的批判都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在迷信盛行的时代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这些批判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最有普遍性的一点,就是古人都没有认识迷信的社会本质,没有也不可能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风水的吉凶感应,这就势必要大大削弱批判的战斗力。

今天看来,风水中的糟粕集中体现在“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的地人感应理论上,也就是将人们的未来命运与地理作了完全错误的对应,它和天人感应一样,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唯心论。本来,风水作为选择环境的生存技巧,在其出现伊始是极富实用性的,只是后来才误入天人感应的歧途。今天,也许人们会对我们的先人在正确地将居处环境与健康状况、安全便利、收成丰歉作因果对应的同时,却画蛇添足地把无法捉摸的人生命运也牵扯在一起感到深深的遗憾,但对先人来说,未来一切中的哪些东西,以及这些东西的哪些方面与今天的所为究竟有什么关联,以及关联到什么程度,无疑是一道超过当时认识水平的哥德巴赫猜想似的难题。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去作如此精微、深奥的甄别,他们分不出哪些是必然产生的因果关系,哪些纯属偶然的巧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粗放的,思维方式也是粗放的,既然健康安全与福祸吉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关的,那么古人将今天对环境的选择与上述未来后果作笼统的比照,也就顺理成章。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能够破释环境影响人类生活密码的时代,如果仍不加思索地去继承风水中的迷信遗产,那就未免可笑可悲了。

当然,风水并非一无是处。正如我们在“风水的取光原则”、“藏风的辩证思考”、“水的理性审度”、“非理想环境的修补”诸节中所阐述的那样,风水作为一种环境的学说,也有不少闪烁科学光芒的内涵。此外,风水在建筑学、美学、生态学上也作出过极有价值的贡献。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亨教授就认为风水术的合理内核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组合及大规模建筑群的分布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当时究竟有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成了千古之迷。而风水术实际上正是集地质地理、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二、风水的理论基石

风水作为一种选择地理环境的生存技能,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只要考察一下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洹河旁的殷墟遗址就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已把“近水、河澳、阶地”作为择址的基本原则。但这种早期风水仅仅是感性经验的点滴积累,构筑风水理论体系的任务,必须等到中国哲学思想系统化,并引入风水观念后,才有完成的可能。

为风水理论化奠基的哲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天道理论,一是阴阳五行学说。

天道理论也即天人感应,是一种关于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的神秘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盛行于西汉,董仲舒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天人感应中的“天”,是一种神格化的天,其理论体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天对人的感应,即人生的全部命运、甚至人间的一切,都是由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二是人对天的感应,即人的行为、社会的现实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天,使天产生某种异常反应。天道理论的出现,很容易就成为风水的理论旗帜。早期风水是根据地理环境对人事的影响来确立其择地标准的,这对古人来说,也是一种“感应”。比如,人们选择“河澳”这一河道弯曲部位的内侧作为居址,结果发现在此可方便地扩充土地和获得较好的收成。于是,风水的这种“感应”,与天人感应便有了某种相通之处,这对于正在寻找理论基础的早期风水,无疑是送货上门。只不过,风水把天人感应的“天”,掉包成了“地”,变为“地人感应”。

与天道理论的两个层面一样,风水的地人感应也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居址或葬址会影响人们的吉凶祸福;另一方面是人的行为也反过来会影响地对人的感应。比如,风水便认为人的德行会改变地对人的感应。

早期“风水”邂逅“天人感应”,虽使后者成为其理论的张本,但却并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它标志着风水步入理论误区的开始,使风水把本来具有科学意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推向了极端,认为人的居住环境会与人相感应,并决定人们的命运、王朝的更迭、子孙的祸福等。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以后又逐渐发展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阴阳五行对风水有着方法论的意义。早期风水中也有阴阳的思想,《诗经·公刘》中描写周人的祖先公刘在周原择居时曾“相其阴阳”。这里的“阴阳”指山南山北。阴阳范畴进入风水后,成为选址中定向与定性的基本方法。高山、墩阜之类隆起的地貌,体性属阴,故要点窝坦的阳穴;平原、湖泊体性属阳,故要点隆起的阳穴。这种抽象的阴阳“体性”,便是阴阳哲学影响风水的产物。

由于“阴阳”观念对风水的上述影响,因此,风水师也被称为“阴阳先生”。

九星图五星图五行对风水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体被分为五行,风水术语叫做“五星”,即圆山为金、直山为木、曲山为水、尖山为火、方山为土。五星是山的基本形态,其他如“九星”、“华盖”、“三台”之类皆是五星的变体。二是方位被分成五行。在风水术中,三百六十度方位分为“二十四山向”、“六十透地龙”、“七十二穿山”、“一百二十分金”等等(见本篇“从司南到罗盘”一节),这些方位都用干支标记,而干支都具有五行的属性。三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使风水具有了可操作性,这是五行对风水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所谓相生,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引入风水后,使上述的“星体”、“方位”可以进行生克操作了。这就尤如加入一个变量,使风水的操作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强了。比如风水山体的“五星”,由于有了五行的属性,便可用相生相克来决断吉凶。风水中有一种被称为“五星连珠式”的系列龙脉,分为“连珠顺生”、“连珠逆生”、“连珠顺克”、“连珠逆克”四种,前两种因为符合五行相生原理,故为吉式;后一种为五行相克,故为凶式。

五星连珠图三、《葬书》与《宅经》

早期风水在引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诸说后,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以《葬书》与《宅经》这两部风水经典的问世为标志。

《葬书》托名晋代名士郭璞所作,作者的真实身份已无法详考。其成书时代至少在唐中期以前。这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关于选择葬地的风水著作。其理论体系包括以下要点:

1.葬者乘生气说。葬者,指要埋葬的死者;生气,指“行乎地中”的阴阳五行之气;乘,是凭借、采纳的意思。也就是说,埋葬死者的目的,就是让他去依凭地中的生气。葬者何以能依凭地中的生气呢?《葬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之气构成的,这种气运行在地中便是生气,通过父母的骨骸凝聚成形就是人。因此,葬者与生气本为一物,都是由阴阳五行之气组成的。当然,人活着时,生气附于形体,无须依凭其他什么东西,但人死后,其骸归地,凝聚成形的气便失却了依托,四处飘荡。使用风水的办法寻觅葬地,就是让它们汇聚在一起,笼罩遗骸,感应生者,其办法就是“乘”生气。由于人与生气本为一物,物以类聚,故能相“乘”。相“乘”后,能使死者的气受助于地中的生气,大大加强其感通后人的力量,取得荫庇子孙的目的。

2.藏风得水说。《葬书》认为,无论葬者的气还是地中的气,都有两个特点,一是遇风则飘散,二是逢水则界止。因此,在选择葬地时,就要考察该地能否挡风,是否有水环绕。这就是藏风得水的含义。藏风得水中,又以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因为水是由气凝结而成的,得不到水,就意味着没有生气,没有生气,也就谈不上藏风了。

藏风得水有一定的判断方法。就藏风而言,一是四周要有四象之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护卫;二是墓穴两翼要有“印木”缠护;三是发脉之山要逶迤而来,在穴后形成“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两道藏风屏帐。就得水而言,一是穴两侧要有“相水”界止五行之气;二是穴前有弯曲回绕的流水横行而过。

3.禁忌说。《葬书》围绕得生气这个基本要求,规定了一系列禁忌。第一,童山不可葬。童山,指不长草木的秃山,这种山是没有生气的表现,因此不能安葬死者。第二,断山不可葬。断山,指山脉骤然断裂,由于生气要靠地脉导引,所以,这种山不适于点穴。第三,石山不可葬。因为生气行乎土中,所以石山不通气,也不可葬。

4.人道与地道对应说。《葬书》把地穴按封建身份等级一一列等,什么等级的地穴发什么等级的未来。如王侯之穴——山势如万马奔腾,自天而下;千乘之穴——山势如巨浪,层层奔涌而来;三公之穴——势如降龙,云缠水绕,如此等等。

黄帝陵《宅经》,也称《黄帝宅经》,其实,这不过是风水先生打着黄帝的旗号狐假虎威而已。真实作者已难以稽考。估计此书著作时间比《葬书》稍晚一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住宅风水书。《宅经》的理论体系比《葬书》庞杂得多,这大约是风水首先起源于住宅的选择,因此,《宅经》也就有更多的遗产可以继承。其理论体系有以下要点:

1.宅性说。《宅经》根据房屋的坐向把住宅分为阴性宅和阳性宅两种。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先按后天八卦把四周分为八个方位,以确定方位的阴阳属性。在这八个方位中,乾、震、坎、艮为阳位;坤、巽、离、兑为阴位。第二步,用八干四维十二支把上述八个方位再细分为二十四向,其阴阳属性以戌北辰东为界,以北为阳,以南为阴;第三步,确定住宅的阴阳属性:凡建在阳位的属阳宅,建在阴位的属阴宅。建宅时对住宅的坐向要注意配合,不能“重阴重阳”,即阴宅不能坐阴朝阴,阳宅不能坐阳朝阳。

阴宅图

2.宅位命座说。东汉以后,豪强地主大建邬堡,普通百姓的住宅也往往用土砖、篱笆围成内封闭式的四合院形制,《宅经》在区别宅性的基础上,认为这类住宅内部的各个方位与家庭各成员的命运有联系。联系到谁,此处就是谁的“命座”。比如,在阴宅中,巳位是龙头,即一家之主父亲的命座,因此,不得在此位置打井,否则,就会伤害父亲的性命;丙位是母亲的命座,不宜置门,否则,母亲便会受伤害;坤为女儿的命座,不能在此建马厩,否则女儿遭殃;庚为长孙命座,也不得在此安门,否则便会殃及长孙。而阳宅则不同,巳是天福之位,宜做内宅;丙位宜安门、建仓库或做牛舍;坤为龙肠之位,宜建牛马厩。

3.建宅顺序说。《宅经》认为,修建住宅先建哪里,后建哪里,要根据宅性依次动工。如阴宅宜先从巳方(南东角)修建,因此处是阴宅的“龙头”,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最后修到巽位。这样,也符合先修刑祸位后修福德位的要求。阳宅的龙头在亥位(北西角),因此,宜从亥位建起,按顺时针方向最后修至乾位。

阳宅图

4.建宅时令说。《宅经》认为,修建住宅必须讲究时令,否则,就会触怒神灵,自取灾咎。比如,在季节上,须避“四王神”。所谓“四王神”指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他们分别主宰春、夏、秋、冬四季。在五行学说中,这四季又分配在东、南、西、北四方。因此,春天建宅,不宜修建东屋,以免触犯掌握东方的春神青帝。其他如夏季不宜建南宅、秋季不宜建西宅、冬季不宜建北宅都同此理。此外,在修建住宅的具体日子上要注意扶生避死。《宅经》认为,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都有生气死气之日,建宅应选在生气的日子,这叫“挨生”,不能在死气之日动土,这便是“避死”。如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就应选在子癸之日动工,避开午丁之日。

5.宅墓配合说。《宅经》不光是就住宅论住宅,还很讲究住宅与墓穴的配合。不过,卖瓜的都说瓜甜,在《宅经》看来,住宅比墓穴要更重要一些:“墓凶宅吉,子孙官禄;墓吉宅凶,子孙衣食不足;墓宅俱吉,子孙荣华;墓宅俱凶,子孙移乡绝种。”

6.虚实说。《宅经》认为,宅有五虚五实,五虚令人贫困衰落,五实令人富贵得福。所谓“五虚”: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全三虚;井灶安置不当四虚;宅地多房间少庭院广五虚。所谓“五实”:宅小人多一实;宅大门小二实;墙院完全三实;宅小六畜多四实;宅水沟东南流五实。

魏晋以后,风水日益盛行起来,风水著作汗牛充栋,其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丰富。从宏观上说,风水理论的流变大致循两条线发展:

一条是风水“硬件”日趋淡化、简扼、单一。硬件指风水所要求的客观地表地貌,如山脉、砂水等等。如《葬书》中,对山川河流之类的硬件有整体配合上的要求,不仅要有山,有水,有草木,而且要互相呼应。而到了后期风水理论,这些硬件的作用逐渐隐退,降到了次要的地位上。这一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的牵引,但更主要的是风水日益普及化的需要。早期风水,信奉者不多,且多为达官豪富所专享,有很多风水地形可供挑选;到了普及以后,要想再挑到一块哪怕是条件马虎一点的山水皆备的风水地形,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在这种背景下,淡化硬件,就势在必行。

风水理论发展的另一条线是“软件”日渐扩张、复杂和精密。软件指方位、气脉、五行生克之类。在《葬书》时代,这一切虽有所萌芽,但并不是风水的主体要素,不过偶有道及而已。到了宋代以后,理气派风水挣脱形法派的束缚,异军突起,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在这一派风水理论中,方位、干支、日辰、五行以及凡能与人命运相感应的占卜理论无不融入风水之中,风水后期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一部分内容上。

四、从式占、司南到风水罗盘

风水选择的主要工具是罗盘,其用途有二:一是辨方定位;二是勘定吉凶。罗盘大约在宋代才开始出现,来源于式占用的式盘和古代的司南,或者说是二者的结合体。

现代罗盘式盘是古代占星术的工具。占星术是一种根据天象(主要是星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方式,起源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式盘是根据星宿分野的需要而制作的。式盘分为两部分,上为圆形的天盘,下为方形的地盘,象征“天圆地方”。天盘嵌于地盘之中,可以自由转动。天盘一般分为三圈,中央画北斗七星,内圈列十二辰,或十二月将,象征十二月;第二圈列天干地支;第三圈列二十八宿。地盘也有三圈,内圈是八干四维;中圈是十二支,外圈是二十八宿。四维分布在地盘的四角,分别以乾、坤、巽、艮四卦代表天、地、人、鬼四门。地盘的二十八宿与天盘不同,象征地上的分野。

风水受占星术的影响极大。在风水中,山也被称为星,或以其变体命名。至于式盘,更是风水罗盘的原型。罗盘中的天盘、地盘,二十四山向、二十八宿等都是对式盘的直接抄袭。甚至连名称都一样:式盘古称“堪舆”,堪,指式盘中的天盘;舆,指地盘,而风水也称为堪舆,这正是风水由式盘脱胎而来的痕迹。

式盘不过,式盘还不能直接用于风水,因为月将可依黄道位置而转变,从而与时辰发生对应,以定吉凶;而风水中,山、穴位则是固定的,因此,风水还必须借助指南针,用方位的概念来取代星体在黄道位置上运行的概念。

指南针是这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大约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底圆,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故人称之为“司南”。

司南几乎从一发明,就与式占的地盘结合在一起了。地盘的四周刻有八干四维、十二支,这二十四个刻度在式占中是用来记时辰的,但古时的干支,不仅有记时的功能,也是方位的代名词。

与式盘相结合的司南,已十分接近风水用的罗盘,只是并未立刻被风水师们所采用。原因有二:其一,早期风水惟形势是重,方位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司南还派不上用场;其二,司南很不实用,司南在琢制过程中,成品率很低,且磁性较弱,加之它在与地盘接触时,摩擦阻力比较大,指南效果不太好,因此没得到广泛的使用。

宋朝以后,司南得到了改进。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介绍,改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磁体部分的改进,即将钢针在磁石上摩擦,使钢针磁化,于是脆弱、笨拙的司南变成了灵巧、有较强磁性的指南针。二是装置部分的改进,沈括介绍了四种指南针的装置,其中之一就是风水师普遍采用的水浮罗盘。这种罗盘的装置是,用一根磁化了的钢针,横贯穿过数根灯芯草,灯芯草的长度约为钢针的三分之一,这样,指南针便具有了浮力,然后把它放进罗盘的“天池”(即罗盘中央盛水用的凹坑),此针便会浮在水面并指向南方。

最初的风水罗盘是水浮罗盘加式盘的复合物。以后水浮指南针又改进为旱针,式盘也进一步为适应风水的需要而复杂化,有的达六十层之多。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的磁罗盘是被风水师们推广使用数百年后,才被用于航海的。

常见的风水罗盘由天盘和地盘两部分组成。

天盘又称天池,圆形,盘底略凸,置于地盘的凹圆上可以旋转。天盘中间装有一根指南针,或称磁针、金针。

地盘又称托盘,正方形,上有十字形两条线,中间凿有一个凹圆。地盘又分为内盘和外盘两部分。内盘即指南针所指示的方位,又称为“正针”;外盘即臬影子午(正午时太阳所显示的光影,即正南方位)所标示的方位,由于没有磁偏角,故比内盘的方位朝顺时针方向偏左半格,臬影子午又称“缝针”。正针与缝针之间形成磁偏角。此外还有中针之说,即北极子午,比内盘的方位朝反时针方向偏右半格。正针、缝针和中针在风水中有不同的用途。内盘正针用来格龙,外盘缝针用来测定水口,中针用来校正龙脉的纯杂。

罗盘的使用可分解成三步。第一步是“下针”,即将罗盘置定后,把指南针放进天池中。如果要测定某宅的方位,就将罗盘放在房屋门脚正中或院子的天井中;如要测某穴的方位则放在穴的石碑上,垫上三寸厚的米,把米压成平面,米上放置罗盘,并清除四周的金属物,然后用洁水洗净天盘,将指南针连掷两三次,看针是否都指在同一方向——子午线。对于针的晃动,风水有“八奇”之说。一搪,惧也,浮而不定,不归中线,说明地下有古板古器;二兑,突也,针横水面,不归子午,说明地下有金属;三欺,诈也,以磁石引之,针转而不稳;四探,击投也,半沉半浮或一头沉一头浮;五沉,没也,说明下面有铜器;六遂,不顺也,针浮而乱动;七侧,不正也,偏东偏西,不归中线;八正,收藏中线。前七奇皆不吉,只有八正为吉。第二步是“牵线”。即在目标处置一标杆,从罗盘的十字线处引一长线至标杆。如果目标太远,则只需将长线对准目标即可。第三步是“看盘”。即根据需要读出指南针所指示的盘面内容,以决定吉凶宜忌。

五、风水操作的一般程序

风水在正式操作之前,往往要进行一番仪式化的准备工作。比如,在勘察的前一天,风水师要烧汤沐浴,洗去污垢,戒荤吃斋,以示虔诚。不过,假如施主有酒肉招待,想必风水师们是不会拒绝的。据熊汝狱《罗经解》卷下说,风水师在审度龙脉之前,必须事先用洁净之水将罗盘内盛磁针的“天池”洗净,注入没有杂质的清水(古代的罗盘是水罗盘)。更有甚者,一些风水师在勘察之前,还得收心涤虑,所谓“内正其心,外正其身”(《地理正义》卷三)。《青囊海角经》说:

取穴之时,须要澄心静虑,使自家神气与之融会,所谓恍兮惚兮。

就是说,风水操作时要心地空明,进入一种恍兮惚兮的气功态,让自己的精气与地气感通。这实际上是风水先生为了增添神秘感而故意在此搬神弄鬼。

风水操作的程序从总的方面来看,一般是先形法(即注重地形地貌的风水流派)后理气(此派注重方位),即先观察形势再确定方位。其操作程序可分解成以下步骤:

(一)寻龙望势

龙就是山脉,势即山脉走势。风水把寻龙望势作为第一程序,盖因龙脉是风水的基础,是藏风聚气的根本所在,其他如水、砂、穴都是由此决定并可调整的。比如有山必有水,有龙才有砂,而穴位则可在其中细细寻觅。

寻龙望势的主要内容有四点:第一,看龙出身,也即看山脉的主干从哪里发源,以及发源的部位。风水认为,天下之山均由昆仑发源,由此形成南、中、北三大干龙。南干起自岷山绕行云南,经桂岭、九疑山、大庾岭、长汀、武夷至天目山。北干起自祁连山,经大同的登山、恒山、太行山。中干起自积石山,经陇右、凤翔、秦岭、嵩岳、开封至泰山。凡大富大贵者,皆为干龙上所结吉地,而枝龙者次之。除了干龙这个“大出身”外,局部的“小出身”宗主也很重要。所谓宗主,指从干龙或枝龙上直接延伸到结穴处的一系列山。这个山的系列按照宗法制度,依次为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父母山,反映了古人的祖先崇拜思想。

龙出身图第二,看龙行度,也即看主干从何处分支,在何处打住。风水认为,只有龙脉的停顿处方能凝气结穴,如果山脉仍在继续延伸发展,就是“行龙”、“过山”,这种龙按《葬经》的说法,叫做“过山不可葬也”。

第三,看龙生旺,也即看山脉是否有生气。凡云雾飘绕、草木繁茂、流泉叮咚、土色滋润者为有生气,反之,云气不腾、草木零落、水干泉涸者生气不随。

第四,看龙星体,也即看山的体态是否完美、规整、符合五行及其变体要求。而且,不仅要注意单个星体的形态,还要辨清整个系列山的总体配置。

系列主山总体配置图在系列主山总体配置图十二种配置中,生、强、顺、进、福龙为吉形,其余为凶龙。

寻龙望势的方法,缪希雍的《葬经翼·难解篇》作了如下介绍:“宜登一方最高处,先从局外审察,次向对面注视,次向左右睨视,却再回有情处细察微茫,必无失也。”意思是,寻龙望势先要登上主峰,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看龙脉的发源、奔走;然后环顾四周,比较主脉各个分支的结穴处哪个更符合风水藏风聚气的要求;最后,便从主峰下来,到选中的结穴处细细勘察。这就进入第二步了。

(二)观砂

砂也是山,但与“龙”不同的是,砂指墓穴四周的小山,这些小山起着护卫生气的作用,故又称为“护砂”。风水术认为,砂由石散裂、粉碎而成,凡有石的地方,必有砂伴随左右;护山也是如此,它是龙的余波,凡龙到之处,就有左右之山来护卫。

护山总体配置图观砂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看护山的总体配置,是否重重叠叠、填空补缺,形成“罗城”。

第二,看罗城内的明堂是否宽大从容。

第三,看四象之山是否符合要求。比如,朱雀山(朝山)要求远近高低适宜,太远则劫散龙之生气;太近则堂局狭小;太高则压迫主龙;太小则不护生气。此外,护山的形体也有一定的要求。而且,理想的朝山前还要配有“案山”,一种比朝山更小,顶部是平的案几式山。其他护砂都有诸如此类的要求。

(三)察水定局

察水,指察看墓穴周围的水流。定局,指确定本风水的五行属性,在金、木、水、火四局中属于哪一局。局不同,点穴立向的方位也不同。

察水定局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测定流水的出口方位。理气派风水师的第一程序往往就此开始,前面的“寻龙望势”、“观砂”两步常常略去,这是因为水口方位是定局的决定因素。中国古典建筑深深地打着注重风水的珞印测定水口的方法,是在水口中间立一根标杆,然后在结穴处将罗盘放在水平位置上,用长线牵向标杆(如果距离太长,则不必将线与标杆连接,只须对准标杆即可),等磁针定下不动后,即可读出水口所属的方位。

第二,定局。定局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水口的方位,即看水是朝二十四方位中哪个方位流出的,如水口出戌方,为火局;出丑方为金局;出未方为木局;出辰方为水局。风水认为,戌、丑、未、辰分别是火、金、木、水局的“墓库”方,水口落在墓库方才吉。

第三,看水是否到堂,到堂时是否“环顾有情”。直冲或反射墓穴的,属于无情之水,是不可采用的。此外,水的种类也很重要,清澈的河水、溪流、泉水均为吉水,而臭秽水、泥浆水之类则为凶水。

(四)辨龙阴阳

辨龙阴阳是确定从不同方位发脉的山脉的阴阳归属。目的在于与四局配合,以确定点穴时应依凭八个宫位体系中的哪一个。

辨龙阴阳的内容有两点:第一,确定龙脉的阴阳。方法是用罗盘内盘正针测定发脉之山所在的方位。凡从丙、壬、甲、庚四干单数发脉者,就是阳龙;从乙、辛、癸、丁四干双数发脉者便是阴龙。但四局与阴阳龙的配合有一定的规则,如金局只能配庚丁龙、木局只能配甲癸龙、水局只能配壬辛龙、火局只能配丙乙龙,也就是在所确立的宫位体系中,发脉之山必须在“冠带”位上,如此方为吉向,其他配合皆为不吉。

所谓宫位,即长生、帝旺、冠带、临官、沐浴、衰、病、死、墓库、绝胎、养十二宫,十二宫分属在二十四山方下,每个宫位包含两个山向。但宫位与山向的搭配不是固定的,它随着四局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四局又分阴阳,共有火局阳龙、火局阴龙、金局阳龙、金局阴龙、木局阳龙、木局阴龙、水局阳龙、水局阴龙八种,因此,十二宫也有八种不同的归属方式。确定十二宫的归属体系,是风水选择的关键一步,因为风水的吉凶便由此而定,比如水口要在“墓库”方,来脉要在“冠带”方等等。第二,校正龙脉的纯杂。其方法据叶泰的《罗经指南拨雾集》说,是用中针校正正针所确定的龙位。由于中针比正针偏右半格,因此两针所指示的二十四方位就互相交错,某一方位中只有一部分是互相叠合的。风水认为,既符合正针,又符合中针所示的同一方位(即在叠合部上)就是“纯龙”,即“净阴净阳”;不在叠合部上,即是杂龙。纯龙自然比杂龙为佳。

在操作方法上,察水定局与辨龙阴阳往往是同步进行的。由于风水的方位要求很严格,水口要在墓库,来脉要在冠带,还要符合净阴净阳,常常是顾东弃西。要克服这一困难,就必须使这两步同时进行,互相兼顾。具体方法是,把罗盘下在结穴处,一般来说,结穴处都有几十平米甚至更大的活动空间,可将罗盘在此范围内前后左右移动,最后确定一个能兼顾水口与龙脉方位要求的地点。

(五)点穴

点穴即确定墓穴的具体位置,这是前面四道程序的最终指向。点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确定穴位。这一步实际上在前面就完成了:即罗盘上能兼顾水口与龙脉方位要求的那个地点,此罗盘所在,即为穴位。

第二,确定穴向。风水认为,在一个宫位体系中,只有“长生”向是最佳的,因此,必须使穴位对准长生向。而长生向随四局阴阳的不同而不同。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所定的长生向与第二程序中所选择的“朝山”不在一条线上,如何处理呢?这就要各取所需了,如果是重形法的,那就舍向而就形(朝山);如果是重理气的,就舍形而就向。赵廷栋的《地理五诀》曾辩解说,如果理气得生旺,就“不必砂水全好,亦定然大发”。

第三,放灰定穴,即在选定的穴位上点上石灰,作为标识。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享用的穴位被看作是“万年吉地”,放灰定穴还伴有一定的仪式。据杜如松的《民初修建清室崇陵和光绪“奉安”实况》记载,宣统的穴位放灰作出标识以后,还在这个穴位上掘成一个磨盘大小的圆坑,谓之“破土”,圆坑名曰“金井”。然后在掘好的圆坑上复盖以斛形的木箱。据说自盖上这个木箱后,就永远不让这个坑再见日、月、星三光,并从此开始派专人守护打扫,以待兴工。

从上述程序看来,风水对地形的要求比较严格,似乎难以适应实际需要。事实上,风水对此有灵活的变通。比如,在平原地区,没有山丘,就可以舍弃前两步,从第三步察水定局开始。风水认为山水俱全固然好,但若没有山,有水就行,因为“水为山之血脉”(叶泰语)。再比如,在北方,连水也没有,就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

六、风水的取光原则

(一)背阴向阳

中国自然环境的一个特点是,大多数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北,这就决定人们在选择居处时要充分考虑日照,以满足人们的采光需要,使居室温暖明亮。这就是风水对自然环境选择的第一个一般原则:背阴向阳。《葬经》中说:“向定阴阳、切莫乖戾。”意思是择地时要分清阴阳,不能弄错。《葬经》此处虽是对阴宅而言,但由于古人的阴宅实际上是阳宅的翻版,因此,“向定阴阳”也是建造住宅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分清阴阳的目的,清人李光旭《地理考索》卷一中说:“惜哉北人,向必南立,以为借暖。”意思是住宅的坐向,必须面对南方,也就是朝向阳面,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阳光。这一点,北方尤其如此。

背阴向阳的原则,是早期风水经验的总结。《诗经》中记载周人的祖先公刘就曾“迥陟南冈”、“相其阴阳”,以选择落脚点。考古发现表明,古代的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向阳坡地的一面,房屋的坐向,也一般是坐北朝南。因此,在风水书中,门的位置要朝南、朝东和东南,是为吉向。这一点,并不是迷信,而是长期以来人们在选择环境时理性思考的成果。为何不朝西呢?主要是人们在上午比下午更需要阳光的缘故。因为上午较为寒冷,而下午则较为暖和,尤其是夏天,若直当西晒,更是暑气蒸人。因此,风水中西宅地往往被用来建厕、畜舍之类。

但也有例外。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日照东海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房基九座,方向均朝西南。这在我国古文化遗址中并不是普遍的住宅取向。实际上,东海峪的先民们之所以要将住宅朝向西南,其目的也是为了“向阳”的需要。因为东海峪在地理位置上依山傍海,若取一般的东南向,由于上午常常大雾弥漫,日照时间很少,很难达到向阳的目的。午后,雾气散尽,阳光充沛,因此,在建筑住宅时,要取西南向以便更好地接受阳光。

(二)阴阳中合

有趣的是,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半坡遗址中,位于村广场北部的四十余座住宅也均为西南向。西北气候干燥,取西南向自然不是像东海峪的居民们那样为了避雾。其原因是因为关中地区冬季常刮东北风,门作西南向以避风。而且,冬季寒冷,需要日照深入室内,而这一带夏季(以夏至日为准)下午二时(日照最强,即“昃”的方位)太阳为高度角约为60°10′,方位角约70°;冬季(以冬至日为准)下午二时,高度角约38°,方位角约35°。半坡住宅的方位偏向西南,门两侧没隔墙,正迎冬季最强日照,避夏季最强日照。

陕西窑洞

半坡先民在建宅取向上对日照的辩证思考,是一项科学的经验总结。宅既考虑到冬季对日照的需要,又要设计对夏季烈日的回避。这就是《黄帝宅经》上说的“冬以温暖为德,夏以凉冷为德。”《葬书》则将此概括为“阴阳冲合”。这里的“阴阳”,即冬季夏季之意,冬季阴冷,故为阴;夏季烈日当空,故为阳。所谓“冲”就是对立,即阴中取阳,阳中取阴。所谓“合”,就是适中、合宜。“冲合”,就是对立统一:冬暖夏凉,“阳气热、至此而凉;阴气寒,至此而温。”见(明)刘则章《葬书注》。我国的南部、中部、东部广大地区,冬季不像西北地区那样寒冷,夏季则太阳幅射强烈,所以,风水认为以东南、东及南向为宜。这种取向,是遵循“阴阳冲合”原则的。

古人建宅时,为了科学地利用阳光,发明了一套测定方位的工具。早期风水使用的是土圭。汉代以后,随着司南及罗盘的发明,风水择地的工具比以前更先进了。

七、藏风的辩证思考

我们在第一节中曾经指出“风水”一词的由来。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藏风”。之所以要“藏风”,理论上的解释是避免生气乘风而散。但根据考察,是风水术先积累了藏风的经验,再寻找理论依据的。风水是关于环境选择的技术和理论,它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而在自然环境中,风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古人在选择居处和葬地时,便充分考虑风所带来的影响。

(一)辨风

辨风即分辨风的类别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按方位来说,有四方之风,即东、南、西、北风;有四维之风,即东南、西南、西北、东北风。四方四维之风又被称为“八风”。

按季节来说,有春、夏、秋、冬风。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古人通过对各类风的辨别,认识到东风、南风、东南风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是十分有益的,而西风、北风、西北风,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使人们在选择住址、建筑住宅时,要对风的因素加以考虑。

(二)藏风

古人建宅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风遮雨。汉代刘熙的《释名》,对宅壁的解释是:“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这也是风水中把藏风得气作为基本原则的原因。

当然,需要回避的,主要是西北风。所以,古人往往选择北风将至时,抓紧时机修建屋宅。

在宅址选择上,要注意利用地形的自然条件阻挡西风和北风。阳宅的所谓“藏风”,并非什么风都要回避,而仅仅是藏西北风。

(三)乾冈

出于藏风的目的,人们往往选择山坡的东南面建宅,也就是以山坡为住宅的西北屏障,以阻挡西北风。

唐杨筠松《二十四山向诀》云:

乾山冈,

巽己丙来长,

庚酉旺方皆吉利,

大江流入不寻常,

流寅甲,出公郎,

流破庚申定逃亡。

辰巽若从当面去,

其家长子切须防,

抱养不风光。

此诀调寄《望江南》,专论点穴中的金局。由于葬地是宅地的模拟,剔除其中的迷信内容,此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科学选择:在江河岸边,选西北的乾冈为屏,在其东南坡建宅,坐北朝南,或朝向东南,这样,便可有效地躲避西北寒流,迎取东南和煦之风。

(四)风口

风水对风的思考,表现在宅址选择上,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在风口或者能受风口之风影响的地方建宅。因为这种地方建宅,不仅在冬天异常寒冷,而且,房屋很容易倒塌。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异闻》记载了一个传说。夏朝末年,当政者夏桀荒淫放荡,在深谷之中建了一座长夜宫,整日在此声色犬马,“男女杂处”,十旬不上朝理政。结果,一天晚上,大风扬沙,将此谷填平,长夜宫也被埋于沙中。此事的真伪,可以不论,但它至少说明古人对风口不宜建宅有深刻的认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