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神秘而有奇效的功法
“养生术”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来的。《吕氏春秋·节丧》说:“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老子》又云:“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由“养生”而达到“长生”,这是古老中国文明中的卓越智慧。因此,“养生术”指的是人们通过某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保养和护理自己的生命,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家及养生著作很多,养生思想更是有众多学派,它们发展出十分丰富的养生术,其中有许多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论证,更多的则在人们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现代人的生活领域无限宽广,活动方式亦多姿多彩,快节奏、高速度、变化多,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突出特征。但是,虽然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了古人难以企及的水平,可许多人受到疾病折磨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甚至远古时代的疾病还存在着,而新的疾病又在现代社会肆虐。因此,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一切物质成果的过程里,还必须高度重视养生的问题,在这方面,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并付诸实践是有极大益处的。
在中国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当首推老子、孔子和庄子,最著名的养生经典是《行气玉佩铭》、《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老子指出,人们决不应该劳神费精地追求外在的声色犬马,而要注重修“长生久视”之道,清静无为,与大道同化。孔子则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饮食养生的方法,并十分重视养生须重养德的问题。庄子推崇不为任何世俗所累的“逍遥游”,对后来的精神修养、气功养生术都有重大的贡献。《黄帝内经》特别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的养生原则,是一部全面阐述养生原则和方法的著作,对中国养生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有许多人认为,《黄帝内经》最终成书当在汉代。《行气玉佩铭》是一篇关于气功养生术的文章,虽然非常短,但内蕴深奥,是气功理论的源头之一。《吕氏春秋》则着重阐述了人们顺应四时气候来养生的问题,对后世养生家亦有相当影响。
汉唐时期,在中国养生术的发展史上是一个群星灿烂的阶段。相继出现了诸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伟大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并同时产生了一批养生名著,如《抱朴子》、《养性延命录》、《千金要方》、《颜氏家训》、《黄庭经》、《养生集要》等等。
宋、元、明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儒、释、道相融合的阶段,我国的养生术也相应地呈现为儒、释、道、医彼此影响相互融合的局面,并因此而推进了中国养生术的大发展。宋代王怀隐等人编写了《太平圣惠方》重在介绍药饵和食疗;陈直的《奉亲养老新书》,后由元朝的邹全玄补订,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其他的还有南宋周守忠《养生要览》、姜蜕《养生月录》、韦行规的《保生月录》等,都对中国养生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修与行在元代,邱处机(长春子)撰《摄生消息论》、《大丹指法》。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王珪(洞虚子)写《泰定养生主论》等,都是中国养生术的名著。
明代的高濂写《遵生八笺》,是一部汇集前人养生经验的著作,龙遵叙的《食色绅言》则专门讨论饮食、色欲的问题,写得很有特色;冷谦写的《修龄要旨》,多论人长寿的方法;还有万金的《养生四要》、王文禄的《医先》,也都是养生的经典。
清代的养生书不多,主要有尤乘的《勿药须知》、汪昂的《勿药元铨》、曹庭栋的《老老恒言》。
民国时期,佛教居士蒋维乔根据历代养生术和自己的养生经验,撰著了《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沈宗元先生把我国自先秦以来至清末的有关养生术的论述分门别类,整理成一部《中国养生学说辑览》,这可以说是对中国养生术总结性的著作。
中国古老的养生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人们若耐心去研究、诚恳地去求教、坚定地去操作,必会有所得,既强身壮体,又去疾祛病,更延年益寿。
二、人类长寿何处觅
古人云: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这种说法与今日科学的研究有惊人的吻合。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就发现过一条规律,即“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后来科学家蒲丰(Buffon)则根据长期的科学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生命系数”说,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应为其生长期(即生下后到性成熟的时间)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20年,那么,其寿命极限是100~140岁。
这种推算的结果,的确够让人兴奋一阵的。人最高的寿命可达140年,最低亦可活100岁,岂不可皆大欢喜?但这只是一种排除了所有对人生命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得出的理想化结论,在现实中,人的寿命又是另一种情景。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人的平均寿数,夏商时代为18岁,东汉时是22岁,唐朝为27岁,宋代是30岁,清朝时为33岁。这之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是35岁,至1957年为57岁,1981年是68岁,1985年为68.97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66.96岁,女性平均寿命是70.98岁)。
增延福寿是古今人们共同的心愿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和体验到,由于科学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改善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得到了迅速增加,在中国,尤其是解放以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与科学预测的人类寿命年限仍然相差太远,也就是说,人们要想获得100~140岁的寿命,还需做艰苦的努力,花费较长的时间。不过,达到此目的还有一条捷径,这即是:重视中华养生术,按养生的原理和要求去生活。人们若能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肯定能得到更长的寿命,获得更幸福的生活。
中国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保存着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灿烂文化,有关摄生、养生、中医药、气功等的书籍和论述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其中当然包含着众多的迷信、糟粕,需要我们加以明辨和剔除;但其中也有许多与科学暗合的地方,许多对人体健康、寿命延长有益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吸取优秀的好的部分,摒弃那些不好的东西,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养生术重放异彩,为现代人的身体安康及延年益寿服务。
三、中华养生术的奥秘
现代中国人生了病,既可选择去西医院,亦能求助于中医,其治疗的方法往往大不一样,有时不免引起人们满腹狐疑。例如,西医看病,首先摸清你是心脏有病,还是肺、肝、脾等有病,然后对症下药,或给专治心脏病的药,或给专治肺病的药,等等。有些疾病,还得对病灶施行切除手术。如果人们到中医院去看同样的这些病,治疗过程可就大不一样了,你的心脏有病,老中医可能在你的耳朵或脑门子上扎几根银针;你的腿有病,可能在你手上或其他部位进行治疗;牙齿痛,也可能在你的脚板上扎针,等等。又比如,对感冒发高烧病人的处理,中西医也大不一样,西医马上给患者打退烧针,用冰块冷敷;而按中医治疗,就用生姜、红糖、辣椒等熬成热汤,病人趁热喝下去,再用几床棉被捂紧,患者出一身大汗,第二天病可能就好了。
中医这种奇特的治疗方法正导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存智慧,而这与养生术的基本原理亦是一脉相承的。
北京东岳庙中的施药司为什么病人甲处患病要在乙处治疗呢?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而人身体的各部分亦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组成了一个有机体。所以,在人这个机体内的任何一部分发生了病变,都必然影响到其他部位,也许正是其他部分的不适导致了这一部位的病变。这样一来,中医甲处患病治乙处的奇特治疗方式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此外,不仅人体内的各部分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而且人这个“小宇宙”和自然界这个“大宇宙”也是密切相关、息息相通、联为一体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直接产生出“人与天地相应”的养生原理。
为什么中医治发烧要“火上加油”呢?因为,早在先秦时期的中国智者,就提出了系统的“阴阳”学说,“阴”与“阳”作为两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势力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中,大至自然界的太阳(“阳”)和月亮(“阴”);小至人类的性别(男为“阳”,女为“阴”),等等。在人体内亦存在着“阴阳”,两者互为消长,当保持了两者的平衡、统一,人的身体就健康长寿;当阴阳失调,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时,人就会患病,甚至危及生命。中医治病实际上就是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照这样说来,人发烧,是阳气过盛,故应该用冷敷,吃冰块,等等。这样去理解中国古代哲人的“阴阳”学说,未免太简单了。实际上,“阴阳”学说最深刻、也是最不易理解的地方,是其“阴阳互变”的原理。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阳”发展到极盛、最顶点时,会突然转化为“阴”;同理,当“阴”发展到最顶点时,也会转成“阳”。因此,中医治发烧,是以“阳”攻“阳”,使阳气臻于极盛,然后转化为阴气,用“以毒攻毒”法使人体内的阴阳趋于平衡,从而消除病变,使人重获健康。“阴阳”的变化规律也是中华养生术的基本原理。
北京白云观中的药王殿中国西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已经有相当成熟的养生术,而它正是建基于“天人合一”和“阴阳相调”的养生原理之上的。书中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里指出了人类是天地自然孕育产生的,而人们也必须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品来生存和繁衍,所以自然的种种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变化,而人们要养生、要延年益寿,就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去调养。
自然界最重要的规律是什么呢?是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性质。因此,人们养生,首要的是遵循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来进行调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首先讲述在春天里人们应该怎样养生的道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说,春天是自然界万物竞生竞长的季节,人的机体亦在生长,这就要求人们晚睡早起,多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散步,同时让头发自然披散,形体自然放松,精神情志充满活力。尤如天地让万物自然生长一样,人们此时也要让心中的乐观情绪生发出来而不要窒息掉。要多给予而勿剥夺,多称赏而勿惩罚。这样的话,人们便顺应了“春气”生长发育的性质,符合了养生之道。假如人们反其道而行之,就必会损伤肝气,发展到夏天还会产生寒热病变,不利于夏天的养生。
其次,该书论及夏季的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段话是说,在夏季,大自然的动植物繁茂秀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是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被夏天白日的漫长而滋生厌倦之情,要使情志平静,怒气不生,同时需像植物的花苞怒放一样,让体内的“阳气”自然地宣泄出来,如此便遵循了夏天的养生之道。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势必损伤心气,到了秋天便会生疟疾,进入冬天也许还会发病。
再次,《素问》又谈到秋天的养生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在秋天,天高地爽,要求人们早睡觉,早起床,使神志安宁,以缓和肃杀的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同时须收敛神气,让这种“秋气”在人体内趋于平和。人们还必须静心平气,不使情志外驰,以使肺气保持清宁。假如人们不遵循这种养生之道,必将损伤肺气,到了冬天还会产生消化不良的泻病。
最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谈到了冬天的养生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议论的大意是:在冬天,大自然的生机闭藏了起来,水成冰,地冻裂。这时人们一定注意不要扰动了“阳气”,应该早睡晚起。睡与起以太阳的出与没为准。在精神上,须使自己的情志隐伏起来。在外则要注意防寒,保持温暖,但又不能让皮肤过于暖和而流汗,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好不容易收进闭藏的阳气受到了损害。人们如果违背了这些冬天的养生之道,必会损伤肾气,春天时会引发一种手脚软弱的痿厥病。
至此,人们已不难窥透中华养生术内在奥妙中至为重要的两点:一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要求人们通过养生之道使自己的机体适应天地的变化;二重阴阳协调,要求人们通过养生术使体内的阴阳之气保持动态的平衡。
四、养生先须“养形”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奇特的皇帝,他从25岁登基之后,整整当了60年的帝王,成为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历代历朝皇帝中最长寿者。他一生身体十分健康,《东华录》说他“天挺奇表,珠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凝然拔萃”。从身材到容颜到步履和声音,都出类拔萃,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当时出使中国的英国大使马嘎尔尼在他的日记中描述到:“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这种记载当不是溢美之词。这位皇帝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公元1711年—1799年)。
古之皇帝多短命,即以清朝的13个皇帝而论,咸丰、同治、光绪帝都未满40岁就撒手西归,丢下至尊的皇位和成百上千的后宫佳丽。为何独乾隆帝得享高年,身体异常健康呢?这与他一改历代皇帝积年累月或在朝堂议政、或在后宫沉迷不出的生活模式有关。乾隆帝平时很少深居王宫,一有机会就出门遍游全国的名山大川,旅途难得坐轿,而是骑骏马,登山涉水。据说晚年的乾隆帝还手执紫竹制的螭虬手杖,到徐州亲登云龙山,近观饮鹤泉,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乾隆帝不仅爱游山玩水,而且极喜弯弓习武。据说他每次射的九箭有六、七矢能直接命中靶心。有此高超的箭术,自然喜欢打猎。他经常到木兰围场游猎,既活动了身体,又能在大自然中得到精神的快慰。有正式书面记载的乾隆帝出游就有十四次之多,他曾六次南巡到江南,五次西巡到五台山,三次东游至泰山。于是民间长期传说他身为一国之主,却微服出巡,用他高超的武艺除霸安良。北京故宫博物馆有一幅珍藏的《良骏图》,其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乾隆帝跃马弯弓、一箭洞穿二鹿的勃勃英姿。
行文至此,乾隆帝何以得高寿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从中华养生术的观点来看,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视“养形”的,经常合理的“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从而能够延年益寿。
中华养生术把人视为“形”与“神”的统一体,“形”指人身体的全部组织器官;“神”包括精神意识、心理情绪、观念活动等。形与神当然是密不可分的;“形”是“神”产生的基础,而“神”是“形”的精华;“形”死则“神”灭;而“神”死则“形”朽。因此,中国古代的养生家认为,养生不外两大方面:一为“养形术”,指对人形体的保养;二为“养神术”,指对人精神的养护。
古代著名中医张景岳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认为人的形体是生命的承载者,故是养生的首务。那么,何以养形呢?
人们要养好“形”,首先要进行经常合理的运动。《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指出了人们经常坚持呼吸导引,按一定的程序活动躯体筋骨,就能获得长寿。三国时的名医华佗根据这种思想和长期行医的经验,首创“五禽戏”,用强化身体锻炼的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作,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所谓“五禽戏”,实际上就是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的体操。人们做“虎戏”,关键在仿效虎威来振奋自己的精神、强化个人的意志,然后则模仿虎的近抓远扑、扭腰摆尾的动作,达到锻炼下肢和腰椎关节的目的。人们做“鹿戏”,主要应该掌握鹿喜动又喜静的习性,模仿鹿的仰脖、缩颈、探身、左右回顾及奔跑的姿态,这对人们开阔心胸,活动腰腿和舒展周身关节有奇效。人们做“熊戏”,就必须细心体验熊浑厚憨痴而内心机灵、挺胸拔背、步履深沉的习性,模仿熊攀树悬空、屈肘站桩以及走路稳健的姿态,这可活动人们的腰椎、下肢及全身的筋骨肌肉。人们习“猿戏”,是要体会和仿效猿猴的机灵敏捷、纵身跳跃、抓耳挠腮、摘桃献果和极目远眺的姿态,这样做有助于锻炼人周身的关节,预防四肢麻木与面瘫的疾病。人们若还想做“鸟戏”,就要模仿鹤的昂然挺立、悠然自得、展翅轻翔和独立安静的神态,这有助于人们加强肺的呼吸功能和周身关节的轻巧与灵活。
华佗像据说华佗的学生吴普从老师处学得“五禽戏”之后,常年练习不怠,结果年近九十,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康,饮食不减。到现在,“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已难以统一,而古书中的描图又太简略,难以复原。实际上,“五禽戏”有很大的自由度,人们可以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理解去做,关键在对五种动物习性的细心体察和模仿,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做到了这两点,必有大成。
中华养生术重视“动以养形”,提倡人要经常运动来养护身体,但是,这种“动”一定要适度,过量过分的运动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告诫人们“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认为强为动作,容易导致伤身害体的结果,所以,“动”要适度适量,这是掌握养生之道的关键。为此,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方》中介绍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按摩法”,即“老子按摩法”。
“老子按摩法”一共有44节,它遵循自然之理,使人全身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伸展和运动,是一套十分理想的健身操。老子是我国周朝时期的人,姓李名耳,字聃,故又被人称为老聃。他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主张以“道”的自然无为的性质作为人生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人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道”,过一种顺应自然、恬淡平静的生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因其“修道”,竟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老子按摩法”不必真的是老子亲创,但其中贯穿了道者的精神则是无疑的;其特殊的延年益寿功效,也是无疑的,否则就不会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众多养生家的重视和推崇了。
五、养生要重“养神”
一般中国人心目中数第一的“寿星”大约就是彭祖了。彭祖,名铿,是颛顼帝的玄孙,他一生活着经历了唐尧、虞舜、夏、商,一直到了周代,此时他已是800岁的老人了,因此,后人都称他为“彭八百”,其真实姓名反倒湮没不闻了。
现代人正常的寿命约60~70岁,古人彭祖却能活800年,相当于正常人的十几倍,真是令人羡慕,他的长生秘诀是什么呢?据记载,彭祖获长寿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重视养生过程中的“养神”。
彭祖指出,一个人要想长寿,必重养生之道,这就要求自己不可耗费元气损伤精神,不可沉迷于身外之物,不可欲望太强,而必须时时蓄养精、气、神。这三者是人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彭祖特别提出要保养好。不使之外泄的方法则在搞好服气炼神之术,如此去做,必可体魄健壮,精神旺盛,体内的真气充盈,生命可得长久。
因此,中华养生术视“积精全神”为养生的关键。人的精气旺盛,说明人的生命之源雄厚,机体的衰老自然可以延迟,人也就可获长寿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养神”呢?
中华养生术的始祖老子认为,养神的关键在“静”,而“静”的关键则在恬淡无为、少思寡欲。
世俗之人多以华丽的色彩为美,动听的音乐为美,贪图山珍海味,向往驰骋畋猎的潇洒,无时不在渴求各种宝物。但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幸福,反而因为人们追求于外,必造成争夺抢斗,此为伤身(身体)一也;其次,人们贪图物欲的满足,必疲精劳神,元气外泄,此为伤生(生命)二也。所以,他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要养好“神”,人们还必须重视养“德”。“德”即得到的意思。古语中的“道德”含义与现今人们一般说的伦理道德不同,“道”为自然宇宙的根本规律,“德”指人对“道”的所得。因此,养“德”无非是要人们视、听、言、动、思都自然而然地符合宇宙的根本法则,要洗尽人为,革除物欲,清净自适,复返大道。《黄帝内经》记载了四种得“道”的养生者。
一为上古的“真人”,他们提挈天地造化之机,掌握着阴阳变化之规律,呼吸的是宇宙间的精华之气,牢固地保持着体内的元精,使外在的形体肌肉与内在的精神意志浑然如一,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寿命相当长,得到了养生的大法。二是中古时代的“至人”,这是些有高深道德的人,深悟一整套养生的方法,动止思虑无不合于阴阳的变化,适应于四时气候的递迁;极善于保养身体和元气,从不为世俗的生活所羁绊,聚精会神,悠闲自在地游于宇宙之间,视、听豁达于八方之外。三称“圣人”,其能自然安处于任何地方,充溢着天地间的和气,窒灭了所有的恼怒和忿恨的情志变化。外在行为既不刻意背离世俗的观念,而服饰、举止也不特别拘泥于习俗。在外不使身体过度劳累,在内也不让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一切以宁静乐观为准,以愉快知足为前提。正因为这样,“圣人”的形体不易衰老,精神不易耗散,可以活到一百多岁。四云“贤人”,这种人依据天地、日月、星辰等运行的自然规律,适应万事万物的升降变化,依照一年四季气候不同来调养身体,效仿上古真人的活动,遵循养生之道,所以寿命也可长久。
由上可知,无论是上古的“真人”、中古的“至人”,还是“圣人”和“贤人”,他们都以宇宙大化的根本之“道”为生活的原则,消除了内在的欲念,摒弃了劳神累体的作为,逍遥自得地生活在天地之间;保存住体内的精气,聚积了自己的元神,从而使生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生命力异常旺盛,如此,安能不长寿?当然,世俗之人也许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这种同于大道的生活,但还是能够从中汲取正确的养生之道,并以之安排自己的生活,来延年益寿。
明代著名养生家万全写道:“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又云:“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由此可见,“养静”是“养神”的首务,而“养神”是养生的重要一环,只有养好了“神”,人才可长寿,世人切莫对此漠然视之。“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代人则应该有百年的寿命,这就应该去“养生”、“养神”、“养静”。
除了上述精神上的养静之外,还有形骸上的养静。《养生四要》中云:“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打坐与调息都是通过人身机体的调整达到“静”,从而使人之“神全”,实现养生的目的。
“打坐”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佛教的趺坐为著名。人行此法,必须先放松上身,含胸拔背,让臀部安坐于蒲团之上,然后将左右膝自然地交互盘起,左脚踝放在右脚踝上,或相反。两脚心略略朝上,接着两手舒适地放在小腹丹田的前缘,然后自然微闭双眼,或双眼仅存一线,而意识则应该尽量意守丹田,完全忘怀周边的事物、世界的存在及喧哗。此时的呼吸,愈细愈深愈长愈均匀愈好,吸气时细细地以意把气引入丹田,呼气时又好似气是从丹田而出,即所谓“腹式呼吸”。“打坐”的时间可长可短,20分钟、半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均可,一切以打坐者是否真正有效为准。“打坐”的基本要求,是如庄子所说,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人体表里均极寂静,好比冬眠的动物一般,只有如此,才可把人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点,从而更长时间、更多地保养人的生命力,这就可长寿了。但打坐者的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又不等于意识丧失后的万事不知,也不同于熟睡后的世事不晓,它是一种完全静寂、天人合一的状况,要达到这一点非得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可。
所谓“调息”,指的是通过呼吸的调理达到养生的目的。古人有一种调息的“六字诀法”,就是按一定的呼吸方式,分别呼出以下六个字的声音:嘘、呵、呼、哂、吹、嘻。习练者首先要摒绝一切杂念思虑,最好是在静坐的状态中,然后根据身体状况或养生之需,分别呼出六个字的声音。若需疏肝明目,可呼“嘘”六次;若想清心宁神,可呼“呵”六次;若要醒脾消胀,应呼“呼”六次;如果有肺病鼻塞,可呼“哂”六次;若想固肾聪耳,可呼“吹”六次;要调理三焦可呼“嘻”六次。在习练时特别要注意,所谓呼出六字的声音,不是越响越清楚越好,相反,呼的声音愈轻愈好,只要觉得是在呼这六个字的声音而实际上却并没有声音发出才是最佳状态。呼气吐字时要把气尽量调得均匀、细密、深长,头脑中决不可有丝毫杂念,如此方能有效。
六、神秘的气功养生术
现代中国人常可在舞台上、荧屏中看到精彩绝伦的气功表演。有的气功师以石击脑,头不破石却裂;有的气功师以矛刺喉,喉不穿,矛却弯;还有的则平躺于地,汽车碾过,毫无损伤;更有那台上一人发功,台下数百人手舞足蹈、如痴如醉的奇观。当然,那凭字迹能瞧千里之外人的病情并可发功治病的气功师就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气功”,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其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中国古代并无“气功”这种说法,有的只是“练气士”、“静功”、“吐纳”等名词。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唐山的刘贵珍大夫,悉心深研中华养生术,整理出一套以调息运气为主的“内养功”、“强壮功”等保健功法,并概而称之为“气功”,因其效果极佳,引起世人瞩目,由此刘医生在唐山成立了气功疗养院,“气功”二字便迅速地流传于世了。实际上,气功师在台上的那些表演多属于武术中的“外气功”,或叫“硬气功”,而作为养生术的气功多属“内功”。
气功通过练习者的调息、养神、内视、返听、呼吸等步骤,进行身心的锻炼、形与神的养护,只要练习得法,持之以恒,便可调节机体阴阳使之趋于平衡,从而使全身精力充沛,脏腑功能旺盛,免疫力强,达到身心健康、防疾疗病、养生保健与延年益寿的目的。
神秘的气功为何有如此神通呢?既可使人迸发出超人的本领,又可祛病延年,对此,历代习功者大多不去深究;专门研究者,意见又难以统一,耗费了无数的心智活动。其实,气功的奥妙全在于一个“气”字,以及理解、领悟中国古代圣贤们津津乐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人都有一种分析逻辑的倾向,对什么是物质,哪些是精神区分得一清二楚,认为二者是无法混同、合而为一的。所谓“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说法只是指人们有了某种精神性信念、理想、原则,便可爆发出工作的极大热情,从而创造出物质性的成果来,这仍然是精神物质的二分模式。而在中国古代的圣贤看来,精神的东西(无形的)和物质性的东西(有形的)完全可以“合一”也应该“合一”,“天人”的合一决非仅指人的物质性的肉体和精神意志与宇宙自然相沟通,而主要是指人的心灵与天地的大化流行合为一体,精神与物质融会贯通。同理,“气功”中的“气”,既不能由物质的方面去理解它,亦不能从精神的角度去界定它,此“气”完全是一种亦精神亦物质的混合状态。气功师炼“气”,实际上即是炼把物质的东西与精神的东西融会贯通,因此,炼成了气功者,往往可以用意念(精神)主使一般暖流(物质)沿着一定的线路运行,直至充溢全身。此时,气功师的肉体之身就不是如常人般的物质之身,而是精神、物质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的状态,故可以不畏枪刺锤击,不惧千斤重压。所以,练“内功”者亦可显露出超于常人的健康状况了。
那么,如何练“气功”呢?气功功法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如果归纳起来,又不外调身、调心、调息三个方面。
所谓“调身”,即是调整身体的姿势和状态,以进入练功的境界。练气功的姿势,常用的有站、坐、卧、行四种。“站式”是:两脚并立,两手掌心覆于肚脐,垂肩含胸,舌抵上腭,凝神入丹田(人体脐下三寸处)。站立20分钟。“坐式”是:先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脚搬到左大腿上面,两手扣合,右手包左手,放在小腹前。“卧”式是:右侧卧时,伸右腿,屈左腿,拳右臂,将右手放在头之前侧枕头上,左手放在左大腿外侧。向左侧卧时,伸左腿,屈右腿,拳左臂,左手放在头之前侧枕头上,右手放在右大腿外侧,尤如卧佛的姿态。“行”式是:走路或散步时,凝神于丹田,两目微微注意前方五步远,心不妄想,神不外驰,做到两步一呼、两步一吸。
所谓“调心”,即练功者通过意念的活动调整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这需要练功人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身体的某一特殊部位或其他事物,然后达到入静的状态。如可以使用“默念法”,自我默念“我能静”,或默念最熟悉的诗词和养生口诀等。也可用“数息法”,人的一呼一吸统称“一息”,数息即是自己内心默数呼吸的次数,一直数到自己能入静为止。一般应用最多的还是“意守丹田法”,即把意念集中于丹田,呼不离脐下一掌,吸不过脐上一掌,一呼一吸,真气盈盈,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所谓“调息”,即调理呼吸,古称“吐纳之术”。中华气功养生学认为,“气”在人的体内能促精血滋生和津液的输送,炼气的目的是使练功者的呼吸调整为合适、细微、通畅和舒适,这可分为静呼吸和腹式呼吸二类。
进行静呼吸者须在有意识地呼吸过程中把身体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妄思,神安心静,然后用自己的意志活动,慢慢地把呼吸练到柔和、细缓、均匀,终则达到一种意与气相随相和的状态。此后则练深呼吸,吸气时口齿轻闭,舌抵上颚,用意志引导“气”至丹田,稍作停顿后,再将气缓缓呼出。在呼气时,一定要舌体放松,口齿间微微张开一条小缝,使“气”从丹田内经口腔缓缓呼出,呼气后也自然稍作停顿。
练腹式呼吸者须先使舌体抵上颚,舌尖则轻轻抵住下门齿内,口齿轻闭,然后将气缓缓引至丹田,自然稍作停顿后,小腹随着吸入的气而慢慢鼓起,再把舌体放松,口齿微开,使气慢慢呼出,鼓起的小腹亦随之慢慢缩回,气呼完后,也自然稍作停顿。如此往复进行。
中华气功养生术仍然贯穿着“天人合一”和“阴阳协调”的中心旨趣,练功者须达到清静自然、百念尽消的状态之后,按步骤、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切忌心浮体躁,功利目的太强,且渴望一个早晨就出现奇迹,如此去练气功,不但无法获得有益的效果,而且可能走火入魔,伤身害体。当然,只要练习者按一定的方法和气功师的指点行事,长期持之以恒,就不但可以强身健体、祛病疗疾,而且可收延年益寿之奇效。
七、揭开“房中养生术”的神秘面纱
“房中术”也是古老的中华养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调节人的性生活来达到使男女双方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人云:“食色性也”,充分意识到男女性交是人的本性,它隐含着人类生存、繁殖的内在要求。但是,千百年来,性的问题日益变得隐秘,人们可行之,却不可启齿论之,笼罩在“性”上的神秘面纱也就越来越厚了。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则认为,合理有节的性生活可以保精养神,有益于健康;反之,若毫无节制地纵欲,则必伤身害体,折寿损命,这就叫:“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
那么,如何正确地行“房术”,以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呢?中华房中养生术指出,人们首先要注意一个“时”的问题,这包括达到一定年龄者才可结婚,性交前要有一定准备时间等等要求。
骨雕春宫图《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体内有一种由“肾精”衍化而成的与人生殖机能密切相关的物质,叫“天癸”,它是随着人体的不断发育而日趋盈满的,人若“天癸”未满就早行“房事”,就会伤身害体。《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二七”14岁左右有了月经的周期变化;男子“二八”16岁前后“天癸”成熟。而男子64岁、女子49岁以后,则“天癸”竭,渐渐丧失了性功能和生育机制。这种说法与现代科学对人类性生理的研究结果颇为契合。当然,“天癸”满盈,并不意味着就应该马上婚配,人们若想由“房中术”达到养生和优生的目的,还必须讲究“以时婚配”。过早地婚配交合,对男子而言就是破阳太早,此会伤精气。对女子来说就是破阴太早,会损伤血脉,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在“房中养生术”看来,人们须到一定的年龄再婚配,才能达到性生活的和谐,并因性交时的分泌盈溢而相互受益,并享受到性快感,这就能够有益人的身心健康。
古代养生家还十分强调性生活前准备阶段的重要性,要求夫妇性交前应多互相爱抚,待双方都有了性兴奋的状态时,才可进行交合。所以,古人对男子性欲和性兴奋有相当深入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借以告诉人们掌握性交时机的重要性。《广嗣纪要·协期篇》云:“男女未交合之时……男有三至者,谓阳道(即阴茎)奋昂而振者,肝气至也;壮大而热者,心气至也;坚劲而久者,肾气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悦也。若萎而不举者,肝气未至也,肝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筋,其精流滴而不射矣。壮而不热者,心气未至也,心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血,其精清冷而不暖也。坚而不久者,肾气未至也,肾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骨,其精不出,虽出亦少矣。此男子之所以求子,贵清心寡欲,以养肝、心、肾之气也。”这段描述把性心理、性生理和病理现象联系起来,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房中养生术指出,人们须把握性欲的时机,使神和意感,既能由快乐达到身心健康,又可益寿延年。为此,《养生方》提出了所谓“十修”,即性生活要注意的十条准则:一是房事既要养肾气,又应维护精气;二是夫妇有性交兴趣时才进行交合;三是性交要有节制;四是房事一定要避免过劳、过频;五是性交双方要掌握性兴奋的恰当时机;六是要互通情志,叙绸缪,申缱绻;七是男女交合时宜轻徐缓动;八是性交双方都应保持精力旺盛;九是夫妇应达到两精互养,齐求长生健乐;十是性交事后宜静息以养神全形。男女交合玉雕古代养生家在性交以“时”的问题上还特别强调节制房事的重要性。对“性”的渴求,是男女的本能,决不可完全绝欲,但必须有节,做到适度。这就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掌握合适的性变频度。孙思邈认为,男女性交的次数最为适宜的是: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四日一泄”;三十至四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至五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至六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以上者最好绝欲,但“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这种规定虽主要源于古人的养生经验,但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也是相一致的。中华房中养生术指出,房事过频,会伤肾耗精,从而使人精神恍惚,减少寿命,甚至夭折。
“房中养生术”还规定了许多禁忌,认为酒后应该禁欲,否则“大醉入房,气竭肝肠,丈夫则精液衰少,阳萎不起;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其次,人饱食之后,不要急于行房事,否则不利于消化和养生。此外,还有避免在妇女经期、孕期性交,不能在大怒之后性交,不可在身体有病时性交,等等这些禁忌都是有道理的。
中华房中养生术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合理的方面,值得现代人引为借鉴、参考和应用;当然,其中亦有众多的糟粕,如在男女房事中以男子为中心,强调“采阴补阳”,又如“房事养生”被淫秽之徒转化成“性交秘戏”,流为淫乱的手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和运用中华房中养生术时要特别注意的。
八、“药补不如食补”:饮食养生法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中国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得出的至理名言。它说明了每个人的生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觅食,然后才可能去从事其他的活动。但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很早就不把饮食仅仅当作一种填饱肚腹的手段,而进一步视其为养生的途径。远在周朝,宫廷内就设有所谓“食医”,主要工作是调整王室的饮食营养;元代的皇家御厨思慧积数十年的烹调经验,撰写出《饮膳正要》,这都说明中国人相当早就认识到饮食养生的功效和重要性。
俗语云:“药补不如食补”,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在古代养生家看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富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是说,药物的作用只在“攻邪”,而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非得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东垣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全在脾胃健旺,元气没有损耗,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就在于胃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补充进人体。所以,人们必须不断地摄取营养以求健康长寿。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中国饮食养生术首先要求饮食的清淡。《黄帝内经》中就说过:“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意思是那些长期以鱼肉荤腥为食者、贪图膏粱厚味者,足以在身上发出大疔疮来,他们生病就好像用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十分容易。古代帝王多沉迷于山珍海味、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长寿者又有几人?倒是深山古刹素食的和尚、幽静村庄里勤奋的农夫,他们都多获高寿。古代养生家告诫人们,日常饮食安排主食宜用五谷杂粮,副食则以豆类、蔬菜、植物油为主。此外,饮食不仅要“素”,还要“淡”,滋味不要太过、太猛,喜食味道浓烈的食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于养生不利。清代养生家陆以恬从对人身体的好处和害处着眼,分析了各种食物的利弊,值得人们注意。他说:“医家谓枣百益一损,梨百损一益,韭与茶亦然。余谓人所常食之物,凡和平之物,如参、苓、莲子、龙眼等,皆百益一损也;凡峻削之品,如槟榔、豆蔻仁、烟草、酒等,皆百损一益也;有益无损者惟五谷。”
中华饮食养生术还推崇食而有节。饮食不仅要清淡,而且要节制,暴饮暴食,对人体害莫大焉。有许多养生的至理名言:“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俗话说:“狂饮伤身,暴食害胃”;“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暴饮暴食易得病,定时定量得安宁”,等等,这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仅“食不能过饱”,而且食后应加以适当的调理。这是有相当科学性的。
中国饮食养生术还要求人们应该定时进餐,养成习惯。俗话说:“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这些话都是十分有道理的。古人还十分强调烹调食物要得法,注意调和五味、阴阳、寒热等。古人将食物按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它们又都有着阴阳的属性,叫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掌握食物的这些性质,加以适当的调配,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因为它们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们在烹调过程中若能做到阴阳相配,就不会或阴凝腻滞,或过于辛热燥烈。但究竟应该吃何种性质的食物,则需按自己的体质而定。中医常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阴虚型的人,体质上常出现手足心热,烦心,口干、便秘、舌质红等,故宜食性甘寒、甘凉或甘平之物。具体说来有:小米、小麦、大麦、玉米、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水果方面,可选择食鸭梨、香蕉、柿子、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猕猴桃。肉类可用白鸭肉、鹅肉、鸡蛋、鲫鱼、青鱼、黄花鱼、龟肉、甲鱼、蛤蜊等。此外,常食白木耳、黑木耳、莲子、大枣等亦有效果。
阳虚型的人,体质上往往表露出面色苍白,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细,舌质淡胖,故应食些益气助阳的食物。具体说来有: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蛋、虾等。而水果不能吃得太多,尤其是水份多的水果要少吃,但可食用鲜荔枝、杨梅、桃、樱桃、杏、葡萄、菠萝、石榴、椰子、桂圆、桔子、苹果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要忌食生冷及属寒性的食品。
阴阳两虚的人有的以阴虚为主,兼见阳虚;有的人则以阳虚为主,兼见阴虚;还有的人会同时出现阴虚或阳虚的征候。这类体质的人宜选用奶制品、蛋类、肉类、骨髓等,水果、蔬菜合口味能吸收且无害的都可以食用。
中国饮食养生术还包括有丰富的食物疗法,许多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奇效。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云:“以方药治己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见(清)曹庭栋:《老老恒言》。认为用药物治病,不如在起居饮食上加以调理,使病无从生,何须用药物?这种观点是极其正确的。中国古代的食疗强调按人体质的性质不同,进食相应的食物,一可补充营养,二能调整体内的阴阳,从而增强脾胃功能,既强身健体又可治病。这就需要人们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掌握食物的不同属性,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指导自己进食,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读者可参考以下的食谱:
(1)寒性类
菊花: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绿豆:清热解毒,消暑除烦;薏米:健脾止泻,久服轻身;荸荠:化痰消积,清热生津;百合:润肺止咳;柿霜:清热除烦,健脾化痰;梨:生食清热止咳,熟食滋阴润燥;西瓜:清热止渴,消暑利尿。
(2)性平类
黑芝麻:滋养肝肾,润燥滑肠;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莲子:养心安神,益肾固涩,健脾止泻;山药:补脾胃,益肺肾。
(3)性温类
胡桃:补肾助阳,敛肺定喘,润肠通便;红枣:补脾益胃,养血安神;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扁豆:健脾养胃,化湿解暑;饴糖:补中缓痛,润肺止咳。
中国古代养生家特别重视药粥的养生作用,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医药文献就记载了众多的药粥用于防病治病的事例。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方技书中,载有服食青粱米粥治疗蛇咬伤的方子,也有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的方子。宋代成书的《太平圣惠方》收集的保健粥方达129种,如以杏仁粥治咳嗽,酸枣仁粥治失眠等方子。《本草纲目》列出药粥方共62种,还有专讲养生粥的《粥谱》,等等。宋代诗人陆游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对食粥的养生益寿的作用可谓推崇备致。下面介绍二十种药粥食谱。
(1)人参粥。该方出自《食鉴本草》,适宜于阳气衰弱或虚寒体质的老人。制作方法:粟米50克煮粥,粥成加入人参末、姜汁各5—10克,一次服完,以空腹食用为佳,宜连服10—30天。
(2)大枣粥。该方出自《圣济总录》,功用是:健脾胃,补气血,对于气血不足、脾虚便溏、营养不良、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者,都可食用。制法是:大枣十个,粳米50克,沙锅煮成粥,作为早点吃。
(3)黄芪粥:该方出自《冷庐医话》,功用可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养胃中和,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起到预防感冒,改善心、肺、肾的作用,对治疗肾炎水肿、贫血、神经衰弱、糖尿病、老年性遗尿等有良好效果。制作方法是:取黄芪15克浓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吃,一次服完,一般空腹吃为宜,以10—15天为1疗程。
(4)百合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对于老年咳嗽、肺热、低烧、失眠、神经衰弱,以及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均可经常服用。制作方法是:鲜百合60克,掰瓣洗净,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将热,放进鲜百合稍煮几分钟,百合白而欲烂即成,喜甜食者,加白糖一勺。
(5)山药粥。该方出自《萨谦斋经验方》,具有补肺脾之气、固精止泻等作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有良好效果。制作方法:取山药30克,大米180克煮粥,分三日服完,30天为一疗程。
(6)马齿苋粥。该方出自《食疗本草》,可清热止痢,专治急慢性细菌性痢疾和肠炎。制作方法:鲜马齿苋60克,洗净切碎,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将熟,加上鲜马齿苋同煮烂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