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大策划实现最大变化
大举动来自于大策划。成大事者总有一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策划的念头,而这一点寻常人是不敢想象的,所以只能干些小打小闹的事。
强者谋事的手段
天道汹涌,一切变化都在变化中。当一切变化都不变了时将出现静止,静止孕育新一轮更大变化。静止时若能心参造化,思夺神明,便可以用最大策划实现最大变化。诸葛亮一生有两个大策划:一是联吴抗曹,成功了;二是助刘备统一中国,因刘备的中途死亡而未实现。总的来说,诸葛亮有效地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企图,用最大策划实现了最大变化。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坐观风云变,卧测乾坤机,已知天下必三雄鼎立。后来刘备的出现印证了他的这一创想,再后来曹操与孙权的出现更雄辩地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言。刘备当阳之败并没有打破天下三分的规律,刚好是推进了这一进程,因为这次失败把刘备推到了孙权的面前。诸葛亮见机不可失,大力策动双方结成联盟。所谓天下三分并不是简单的三方对敌,可以是甲方乙方联盟抗丙方,也可以是其他方式,胜利后自然可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就是诸葛亮的不凡之处:一是能看出天下必三分;二是没把问题简单化。根据现实给出了以下模式:
甲VS乙,乙VS丙,丙VS甲,此为一般式。
结合刘备一开始较弱的局面,诸葛亮变幻乾坤为:
甲+乙vS丙,再甲VS乙,此为非常式。
诸葛亮采用了非常式,思维转了一个弯,从而牵引作为甲的刘备赢得了胜利。作为乙的孙权与作为丙的曹操在这种思维下一败一亏,因为他们已被诸葛亮的思维牢牢控制,越强大就越两败俱伤,越挣扎捆绑得越紧。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的最大策划,这场最大策划的策划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通过这场策划改变了天下格局,其不凡的智谋确实做到了变换乾坤。
诸葛亮启示录
顺应天变者能变天
这其中的模式为:
A.天变
B.天变我,我应天时,天变我就变
C.天人合一
D.以人为天,以人之道参与天之道
E.人在天之先,天还没变我先变
F.变人道领先天道
G.变天
从“天变”到“变天”,这其中一共有以上七个大的环节。七个大环节又包含无数个立体交叉的小环节,环环相扣,节节推进,变数无穷。有大智者无为而治,开始时一任天变,见变得差不多了就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借花献佛,借佛升天,借天变人,将天道偷换为人道,依人道而变天道,从而最终实现变天变地变人的目标。
具体而言,诸葛亮利用“天变”来“变天”的方法为:
A.汉朝衰落,此为天变
B.诸侯纷立,英雄应时而起。此为天变我就变
C.借汉朝衰落之势攀升。此为天人合一
D.以力引力,以力牵力,以力制力,以力卸力,将曹操的霸道制于无形。此为以人道参与天道
E.主动联吴抗曹,玩出新花样。此为天还没变我先变
F.曹操顺天而起,要取代衰败的汉王朝,此为天道;我方也顺天而起,要取代曹操,此为人道。我方比天先行一步,率先进入天道运行系统,此为变人道领先天道
G.策划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削弱孙权,造成天下三分之势。此为变天
本来依诸葛亮的想法,还有更大的策划,那就是先灭曹,再灭吴,实现分久必合的天道。这个策划之所以失败,原因很简单:天道始终胜人道。
人道变天可以一,不可以再。
变天之后天必变之。
所以天道不妄,自然会分久必合,但不是交给诸葛亮,而是交给另外一个人(司马懿)完成。诸葛亮动用了人类的最大智慧可以变天一次,但第二次变天就不可能了。
令人心抖的较劲功夫
以恶报恶何时不为过
相互较劲,方法多样。其中“以恶报恶”适用于战场烽烟。很显然,在两军对阵时,刀剑出鞘,猛攻对手,巴不得对手立刻稀里哗啦,这就是一种恶战术。
强者谋事的手段
世上有恶人也有善人,但是善道可贵而可行。善道之所以比恶道厉害,并不在于它是“善”的,而是因为它是“道”。道无善恶,无为为心,有为为道。所以以恶报恶也是善道。诸葛亮本来想与周瑜再接再厉,共灭曹操,但周瑜才大而量小,老是对诸葛亮无端使恶,客观上已沦为曹操帮凶,故诸葛亮以恶法灭之以成善道。
赤壁之战时,周瑜再三为难诸葛亮,屡次想要杀他。诸葛亮借来了东风从容脱身而去。赤壁之战后,曹操一方龟缩,刘备与孙权大打出手,抢夺胜利果实。诸葛亮抢先下手,很快夺取了南郡,又分别派张飞与关羽袭取了荆州、襄阳,赵云计取桂阳,更一口吃掉了孙权的地盘。张飞继而又夺了武陵,关羽夺了长沙,刘备方面一举拿下了孙权的一大片国土,同时拥有荆州之地,势不可挡。
周瑜设计要把刘备骗过来当东吴驸马,不料却“赔了夫人又折兵”。诸葛亮三气周瑜,活活将周瑜气死。
诸葛亮启示录
以恶报恶是为善
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一方面是互助,一方面是互救。客观来看,也可以说孙权救了刘备,也可以说刘备救了孙权。孙权如果没有诸葛亮点醒,还继续犹豫不决,曹操大军一到准会完蛋。
但周瑜作为东吴一方的统帅,一开始就要灭诸葛亮。可以说周瑜想灭诸葛亮在前,诸葛亮想灭周瑜在后。诸葛亮不是刘备,没那么多婆婆妈妈的仁义之心。他周瑜不仁,我就不义,以恶报恶是为善。
诸葛亮是一个实干家,一切都讲实效。当一件事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发展时,他就会去做,反之则不做,想干就干,没那么多顾虑。
诸葛亮是一个做事非常痛快的人,从不拖泥带水,是一台高效节能的办事机器。
诸葛亮把所有的智慧都放在办事上,没有任何杂念,所以能办成很多大事,别人办不成的他也能办成、办好。
诸葛亮乘赤壁之战胜利后迅速夺取荆州与长沙等地,是在把这当成一件事来办;他气杀周瑜,也是当成一件事来办。办好了这两件事,就会为自己一方赢得更大空间。
周瑜没把杀诸葛亮当成一件事来办,所以没办成;诸葛亮把杀周瑜当成第二次赤壁之战来办,用办大事的力度来办小事,当然办成了。
周瑜被诸葛亮办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长叹“既生瑜,还生亮”,可见智谋远逊于诸葛亮。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成功地把三个巨头给办了,一是曹操,二是孙权,三是周瑜,取得了一胜一和一死的辉煌战果,不愧是办事高手。
诸葛亮办这三个人分属三种情况:
办曹操是以恶制恶,是为善;
办孙权是生宰朋友,无论如何是不好的,是为恶;
办周瑜是以恶报恶,是为善。
两善一恶,诸葛亮总的来说还是善的。
以敌制敌
放虎归山有妙用
以敌制胜,一则可以立即钻入对手内部,二则还可节省自己的实力。因此放虎归山,牵制对方,就可以坐山观虎斗。此等妙处,往往是老谋深算者的强项。
强者谋事的手段
当山上有两害:熊与虎时,猎人不能轻易杀虎或杀熊,应该想办法让熊与虎斗,等一兽死而一兽伤时猎人再前去,问题就简单多了。诸葛亮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意在使近邻孙权继续被远敌曹操牵制,刘备一方好从中取利。
在赤壁之战的尾声中,诸葛亮算准曹操吃了败仗,要从华容道逃走,因此故意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须知关羽与曹操是何等关系,曹操对关羽曾有知遇之恩,当初十七路诸侯会盟伐董卓,董卓手下大将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是曹操不顾关羽身份低微,力保关羽上场,才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一幕。后来关羽随刘备打曹操失败了被俘,曹操对关羽又有不杀之恩,并待之为朋友,封官送银,又送来赤兔宝马。曹操待关羽是真心的,完全是当朋友看,关羽如果不是先跟了刘备,一定会跟曹操。但既然跟了刘备,以关羽的气节,当然也不可能再背叛刘备跟曹操。话虽如此,在关羽心中,依然对曹操有很深的感情。这次诸葛亮不安排他人,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口截杀曹操,已算准关羽会放曹操过关。果然,关羽与曹操相逢于华容道,见不得曹操哭求(这是曹操唯一一次求人),心一软就把曹操放走了。
诸葛亮启示录
没到杀虎时,且放虎归山
这次诸葛亮故意安排关羽放走曹操,并非是败着,而是又一招胜棋。其作用在于:
一、示恩于曹操,告诫曹操必须有所收敛。这一招起了很好的作用,曹操不久为报赤壁之仇又卷土重来,但基本上都只针对孙权,没怎么针对刘备,可见曹操还是个懂得报恩的人。
二、威慑曹操。本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主要败于东吴之手,但因为刘备一方把守了最后几道关口,在陆地上狠狠地教训了曹军,差点要了曹操的老命,这样曹操就产生了错觉,以为刘备比孙权还厉害。这一招后来起了大作用,有了这次巨大的威慑,曹操极端害怕刘备与诸葛亮,以后基本上逢刘必败。
三、放债于关羽。关羽放走了曹操,对刘备无法交待,诸葛亮以事先立了军令状为由,要斩关羽。经多方求情,暂免一死。实际上诸葛亮这次没杀关羽是在放债,果然从此关羽打仗就更卖力了,并且杀起曹操的人来不再手软,擒于禁,斩庞德,十分心狠手辣。
四、借放走曹操牵制孙权。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壮大,但孙权一方根基太稳,兵马众多,如果在这个时候曹操死了,让刘备直接就与孙权决战,那将是很难打的,鹿死谁手不由自家说了算。
从一次大战到下一次大战,由弱变强的一方必须赢得充足时间充分发展,决不能轻易连发,上次大战还没完全结束就打下次大战,那样极危险,所以诸葛亮明智地放走曹操,意在使曹操继续与孙权火拼,自己一方好继续在一旁壮大。
果然从那以后,曹操与孙权一直大打出手,从而为刘备在另一边打下益州创造了客观条件。
山上有老虎,又有熊,猎人要是同时杀虎与杀熊,将被双兽吞噬。不如放虎归山,让虎与熊争,然后猎人去剿杀胜者。
联智合力
天才是天才的朋友
谋天下,打天下,不能只靠个人势力,还要巧于联合他人。尤其是天才人物,总要采用“拧成一股绳”战术,去共同制敌。此谓“联智合力术”。
强者谋事的手段
人类历史上往往出现“双子星座”,即在一个时代的同一领域出现两位大师。诸葛亮与庞统二人一为“伏龙”,一为“凤雏”,都是智慧绝高的天才。他们做好朋友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思想互补,为人互赏。庞统死在诸葛亮之前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片山只能有一座最高峰。
诸葛亮号称“伏龙”,与“凤雏”齐名,二人为好友,都是大天才。“凤雏”即庞统。庞统比诸葛亮先下山,一直呆在东吴。但孙权有周瑜时,庞统不被重用,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庞统献了连环计,首为实功,但孙权把功劳都算在周瑜身上。周瑜死后,鲁肃极力推荐庞统,孙权见庞统其貌不扬,言语之间又相当骄傲,于是不予取用。鲁肃又将庞统推荐给刘备。刚好庞统见刘备时诸葛亮不在,刘备比孙权好点,虽然也不喜欢庞统,但勉强留他作耒阳县令。庞统大感失意,到了耒阳终日不理政事,唯饮酒而已。刘备闻之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唤张飞、孙乾二人去视察。张飞一到耒阳,不见庞统来迎,一问,原来庞统昨晚大醉,今日高卧不起。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知道庞统不是一般人,急忙阻止。张飞一见面就大声责怪庞统不理事,庞统笑道:“量百里小县,这么点公事,有何难办之处?将军稍稍坐一会儿,待我发落。”于是命手下把所有公文都搬过来,庞统一边用眼看,一边用手批,一边口中发号施令,不到半天功夫就把一百天的公事全部处理完了,投笔于地,对张飞说:“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报告此事。刘备也大惊,马上重用为副军师。
诸葛亮与庞统共事刘备,二人心意合一,没有任何相争之意。庞统非周瑜可比,况且诸葛亮与他又本是好友,二人配合得相当默契,彼此尊敬,传为佳话。诸葛亮为了使庞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主动让出位置,让庞统直接辅佐刘备,诸葛亮则去做新的开拓工作。
有了诸葛亮的这种气度与安排,庞统极大地发挥了聪明才智,一路帮刘备拿下了益州,事功仅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帮刘备打赢了赤壁之战,又夺取了荆州、长沙等地,庞统则有益州之功。刘备有了“伏龙”、“凤雏”两人,果然是虎生双翼,化为飞虎矣。
不久庞统战死在落凤坡,诸葛亮哭之甚哀。当初诸葛亮哭周瑜是假哭,这回诸葛亮哭庞统无疑是真哭,可见其心待友之诚。
诸葛亮启示录
天才不要与天才争,大家都把天才拿出来与之合作更有前途
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天才,其下如曹操、周瑜、司马懿、庞统、陆逊、姜维等人都是智谋一等一的天才。
如果某个天才在对方阵营,则理应灭之,以免后患。诸葛亮气杀周瑜即是此意。
如果某个天才在我方阵营,理应合作,以增实力。诸葛亮荐庞统即是此意。
大天才与小天才争,小天才必败。
大天才与小天才合作,双赢。
大天才与大天才合作,大赢。
天公爱才,所谓天才即天赐之才。不爱惜自己的天才的人天必灭之,曹操本是霸手,有一定的天才。但曹操一味蛮干,浪费与辜负了自己的天才,最后只好被天诛地灭,从败到病,从病到疯,一命呜呼了。
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众多天才中稳坐第一把交椅,即在于他能最大限度地珍惜自己的天才。其具体做法为:
一、不让小天才们来阻挡他的大天才。如有冒犯,杀!大天才杀了小天才,就会有更大天才。
二、与其他天才合作。天才本无大小,有才就是天,就能行天道。一加一永远大于二。
三、无论成败。无论是与其他天才对抗还是合作,永远都以自己为最大天才,这是关键一点,决不谦让。即通常说的“内圣之道”,内心以自己为最大圣人,这样就会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会以圣人的方式做事,就会合于天道,尽可能地获取成功。
以柔克刚可以省好多劲
世上没有不能降服的烈马
刚柔并济胜于以刚碰刚,以柔挤柔。降服烈马的最好办法是有一根柔软的马缰绳。明白者晓之,不明白者永不晓之。
强者谋事的手段
野火之烈可以用暴雨来降服,烈马之烈却不能用暴力来降服,只有给它野草吃,给它清泉喝,它才会缓缓地安静下来,最终被降服。马超就是一匹烈马,他父亲马腾被曹操害死后便一个劲地想报仇,仇没报成,人先疯狂了。诸葛亮给马超指明了一条唯一可以报仇的路,那就是跟随刘备。马超感其好意,欣然来降。
诸葛亮在庞统死后,马上赶到刘备身边,继续向成都进发。益州之主刘璋向汉中诸侯张鲁求援,这时马超新被曹操打败,投降在了张鲁处,张鲁便命马超去敌刘备。刘备命张飞战马超,二人打成平手,刘备行军受阻。诸葛亮因见刘备爱才,想要马超归降,于是离间马超与张鲁。张鲁本来就怕马超功高盖主,当下犹豫不决,马超也感进退两难。诸葛亮在这节骨眼上派说客李恢前往游说马超来降,以利害关系动之以理。马超一直苦于未逢明主,不能杀曹操为父报仇,这时被李恢点醒,又因刘备刚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何等不凡,马超掂量再三,顿觉报仇有望,于是投降了刘备。
诸葛亮启示录
烈马不受缰笼控制。但不可能拒绝清泉野草的诱惑
马超长相英武,为人坚毅顽强,在父亲死后一直不放弃报仇,虽败不屈。马超武艺高强,不减吕布之勇,打仗时喜欢身穿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人称“锦马超”,如此英雄人物刘备一见就很喜欢。
从辈分上看,刘备曾与马超的父亲马腾是朋友,而且不是一般的朋友,当初都曾参与国舅董承发起的讨曹行动。那次行动因条件不成熟最终流产,但刘备与马腾的这份交情是在的。刘备是马超的世叔。
诸葛亮一方面善于打恶仗,打大战,一方面又善于以柔克刚,这次见马超能与张飞杀成平手,果然不凡,于是定计招降了马超。以下三大原因决定了马超不可能不降刘备:
一、刘备刚打赢曹操,而马超刚被曹操打败,并与曹操有杀父之仇,马超想要战胜曹操,就必须依附刘备或孙权,而孙权太远,刘备却近在眼前。
二、刘备乃仁君也,又能识才,对手下大将向来重用,马超自思即使刘备不能待他如关羽、张飞,也不会亚于赵云,事实也是如此。马超毕竟还没能达到他父亲马腾当初的级别,能独挡一面为一方诸侯,所以他一直苦于未逢明主,而无疑刘备就是明主,是马超依靠的最佳人选与唯一人选。与刘备比,张鲁简直不是个东西,连他马超都不识。
三、刘备与马超之父马腾曾是好友,二人可以攀上关系。
如果仅有第三条,仍然不会使马超降刘备。正因为前面两条使马超看到了巨大的利益与美好的前景,果断地跟随了刘备打天下。
马超的眼光是对的。自那以后,马超协同刘备多次打败曹操。曹操死在了刘备与马超之前,客观地讲,刘备也帮马超报了杀父之仇。
马超以赫赫战功列身于刘备五虎大将之中,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并驾齐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这一切都是诸葛亮促成的,诸葛亮深知马超是匹烈马,不可以企图用缰绳来降服它,而应诱之以利。当一匹饥渴焦躁的烈马看见前方出现一片清泉野草时,它还不乖乖地跑过去低下头来?
妙言比强军还厉害
准确赞美往往有奇效
善于赞美别人,是说话的一门艺术。有时一句赞美,能顶得上十吨炸药,这就是说话的技巧和力量。在生活中,最怕遇到妙言大师,因为这些人总是能说动人心的。
强者谋事的手段
人总是活在自己的感觉里,因此面子问题一级重要。关羽听说马超来降,便要离开荆州去益州与马超比武。刘备两头为难,这时诸葛亮去了一封信赞美关羽武艺无人能敌,关羽的好胜心与虚荣心得到满足,便不再前往。
诸葛亮继庞统之功,辅佐刘备夺取了益州。半路又收了马超,好不顺利。刘备有了益州,才真正有了坐天下的福地、打天下的平台。诸葛亮在蜀地大行法治,发展经济文化,同时让刘备大施仁义,收买民心。
关羽一直在为刘备守荆州。这时听说马超也来了益州,坐不住了,要来益州与马超比试武艺,因为曾有人说吕布死后马超武功天下第一。关羽自视是当今英雄之首,不肯让马超独享大名。刘备知道关羽脾气火爆异常,一旦真的与马超干起来,势必两败俱伤,十分担心。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去大肆夸奖关羽武功天下第一,说马超最多与张飞战平手,“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继而晓之以大义,让关羽好生守住荆州,不可有失。
见了诸葛亮的这封赞美信,关羽感到有面子了,不再想与马超争高下,抚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把信给手下传看,十分得意。
诸葛亮启示录
不要吝啬赞美别人
诸葛亮是说话的高手,该激将时就用激将,该大骂时就破口大骂,该赞美时就大肆赞美。关羽自视甚高,仅在吕布手下败过一回,除此之外没有一人在他手下逃过三招,通常是一声大喝,青青长髯一甩,青龙偃月刀一挥,对方就被斩于马下,能与关羽抗衡的人凤毛麟角,曹操一方的大将张辽、夏侯惇、许褚都曾与关羽交过手,无一能敌关云长。本来张飞、赵云倒是关羽劲敌,但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关羽颇有寂寞高手之感,所以一旦看见马超出现,定要与之争高下。那样势必坏事。
诸葛亮知道关羽要与马超相争是为了面子,好,我就给你好面子,给你高帽子,于是去信大肆赞美,明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马超不如关羽远矣。关羽十分开心,遂罢争锋之意。
要是别人赞美关羽比马超厉害,未必有什么效果,因为赞美的话关羽听多了。只有像刘备或诸葛亮这样够级别的人亲自开口才有奇效。而刘备又不便开口,因为他固然想偏袒自己的弟兄,但新收马超为将,也必须护着马超,所以不便如何。诸葛亮的地位特殊,什么事他都可以说。
如果诸葛亮只是简单地劝阻关羽要好好守住荆州,不要来益州与马超比武,那只会引发关羽的更大脾气:俺荆州也要守,马超也要比!
所以诸葛亮用了赞美的方法给足关羽面子,让关羽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完全不必再比了。诸葛亮算准了以关羽的性格收到他的赞美会很享受,然后用轻言细语在信中相劝一定不可离开荆州。关羽本来就知好歹,焉有不为兄长守荆州的道理,自然会不再坚持。
智搏之时不露锋芒
博弈大师玩的不仅是棋道
博奕技巧在于把猛招都藏起来,在无意间布置下一圈圈陷阱,逼着对手往其中跳。
强者谋事的手段
天道广博,任采一道都可以成大师。但只通一道还只是井底之蛙,至少通两种道才能制胜。一个博弈大师不仅精于棋道,还要会做人,才下得好棋。诸葛亮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用的是棋道,汉中之战打败曹操用的是为人之道,两次大战总的来说体现了一种“以道制人”的智慧。
诸葛亮有效地劝止关羽后,关羽安心镇守荆州。诸葛亮的目光在蜀中地图上扫来扫去:东面是孙权,北面是张鲁,西面与南面则是蛮夷之地。蛮夷之地可暂时不取,东面刚修复关系,也可以暂时不取;北面是汉中,取之大吉。正当刘备方面准备进攻汉中时,曹操抢先下手,大举率兵从中原狼奔而下,张鲁望风而降,曹操占了汉中。
诸葛亮本想马上再次教训曹操,忽又心生一计,依然挑动孙权来战曹操。孙权也想要汉中,与曹操打成平手。孙权退兵,曹操留兵防守,诸葛亮乘势进攻,很快张飞智取了瓦口隘,黄忠计夺了天荡山,赵云又占据了汉江两岸。曹操被激怒了,起兵四十万,亲自来挡。
诸葛亮设计假装退败,一路丢弃马匹兵器,曹兵猛追,一路争相夺取战利品,不觉进入了诸葛亮的埋伏圈,三路大军掩杀过来,杀得曹操心惊胆颤,率残兵败将往阳平关逃走。诸葛亮又趁势让张飞夺了曹军粮草,然后张飞、赵云、黄忠三路合围阳平关,曹操大败。诸葛亮命马超追杀曹操,马超养精蓄锐已久,一心要报父仇,把曹操追得满天飞。曹操虽然保住了老命,受惊不小,只好全面撤军。
诸葛亮没怎么费力就再次教训了曹操,将赤壁之战重演了一遍,把曹操的六七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可见上次赤壁之战的胜利绝非侥幸,曹操的智谋差诸葛亮太远,只有把刚到手的汉中宝地拱手让出。
诸葛亮启示录
要一直把敌人打得心服口服为止
这次诸葛亮与曹操争夺汉中,在他来说是比较好打的。
一则自己一方已经壮大到较高程度,以几十万对几十万,不是上次以几千、几万对几十万,可以从容调兵遣将。
二则曹操在汉中的中心地带、边缘地带已经接连与张鲁、孙权交过战了,虽然一胜一平,难免劳累,影响战斗力。
三则曹操对刘备方面有畏惧感,不敢放手一搏。
四则曹操天性多疑,正好用疑兵伏击。
五则北方兵不擅长在山地与水域打仗,这十分有利于刘备的益州兵与荆州兵发挥作战优势。
六则刘备有马超作为敢死队长,曹操曾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又是马家仇人,不能不怕马超。
以上六种优势经由诸葛亮之手巧妙地配合起来,整体上组合成了一支超强的魔鬼军团,曹操开头还能来两下,从与赵云在汉江边上打水战开始就不行了,一直败、败、败,退、退、退,最后为了保命只能缩回老巢。
诸葛亮指挥的这场魏蜀汉中之战相当漂亮,几乎不亚于赤壁之战,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确实是个智慧大师、战争高手,就算是曹操心中也不得不服。
说话不算数,等于抽自己一耳光
君子一诺千金,终生不改
做人一定要说话有效,绝不能轻易改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否则你说一千句真话也等于全是瞎话。有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因此等于自己抽自己的耳光。
强者谋事的手段
轻诺寡信者内心没有坚持,不会有成就。成功偏爱执着者。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就答应刘备要一起干事业,在刘备临死托孤时又答应继续完成天下大事。他信守了自己的诺言,来去明白。执着者活着并不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为人处事相当轻松。
诸葛亮指挥蜀汉大军在汉中打败曹操后不久,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进位汉中王。凡事太顺必有亏损,再过不久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军队生擒。孙权问关羽肯降否?关羽大怒,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孙权于是杀关羽,把关羽首级用木匣装好献给了曹操。曹操自从见了关羽的首级后,日渐不爽,病倒在床,不久就死了。曹操死后,曹丕加紧篡位,逼退汉献帝,正式南面为帝,刘备也随即称帝于成都,中国出现南北二帝对峙的局面。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领大军来攻东吴,不料被陆逊所阻,未能成功,病死在了白帝城永安宫,临死将蜀汉江山与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答应了刘备要尽忠辅佐少主。就为了这句诺言,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带领群臣奋发图强,大治蜀中,练兵积粮,以图报国。数载之后,刘禅已长大成人,渐能处理政事。诸葛亮为了向南发展,领兵讨伐南蛮,七擒孟获,平定了夷地。然后七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总是节节逼近曹丕老巢,胜利在望。不幸后主刘禅轻信小人,每次在诸葛亮差不多就要胜利时后院起火,将诸葛亮招回。诸葛亮每次都功亏一篑,积劳成疾,渐感身体虚弱。不久曹丕起用魏国元老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仍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病死在了战场上。
诸葛亮启示录
人要明明白白地来,明明白白地去
诸葛亮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建功立业,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刘备三顾茅庐将他恭请出山,为他提供了实现抱负的最大空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同样地,没有刘备也没有诸葛亮。
刘备在临死时,把自己的儿子与整个蜀汉江山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什么他毫不犹豫?因为他不能犹豫。一旦犹豫就说明他对刘备有所不忠,而对刘备不忠就是对自己的事业不忠。诸葛亮并不是简单地忠于刘备,而是忠于他们共同的事业。什么事业?创造新世界。
有的人轻诺寡信,这种人内心没有坚持,将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有的人一诺千金,终生不改,这种人内心有坚定的信念,成功属于他们。
人要明明白白地来--我来这个世界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是我想要的?
人要明明白白地去--我是否对得起自己?我都做了什么?我还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如果以上六个问题在临终时能清楚地回答自己,那么这个人是高尚的、智慧的,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枉为人一场。
如果回答不上,那基本上白活了。
诸葛亮一生来得明白,走得明白,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事业尽了全力,并且做得非常好。这才是人样,值得我们学习。
而其不凡的智慧,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附录三国谋事变术活用
01.精心思考每一步棋
什么叫布阵?就是去精心布局一盘棋、谋算一场人生计划、算计一次有效的行动。有些人之所以在人生的各个场合都能打开局面,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有多大,而在于他的布阵的智慧很高。对于那些善于布阵的人来说。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去导演一场大戏。
02.没有堡垒是绝对不行的
攻守之道是:不以攻为攻,不以守为守,而是以攻代守,以守为攻。此种被兵家重复过多次的兵法技巧,是相当智慧的。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没有自己坚固的堡垒都是绝对不行的。
03.借力发挥才是真功夫
一个人如何做到借力发挥,直接关系到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情。有许多人天天盼着能够借到什么东西,从而让自己一步登天,这种美好的愿望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能不能借到东西,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
04.及时变化。出手有招
不是每个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有的人眼睛大而无神,有的人眼睛小而犀利。善于察势者,总是能用犀利的眼光看破人间是非,及时变化,出手有招。
05.能退则退
“走为上”表明,进进退退是一种战术。人既应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骨气,又要有躲避狂风暴雨保存自己的机智。这也是一个成功者的智慧。
06.掌握主动权
《孙子兵法》第四篇讲军形,有一个主要概念引人注意,即“善战”。何谓?其中有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所谓“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这句话讲得极其透彻,意为取胜的主动权在于自己,如果自己有疏漏,自然不可能战胜敌方,如果再加上敌手超过自己,那取胜的当然是敌方了。这种道理引申开去,内涵至深,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主动权在我!
07.学会察言观色的本领
时机常常是躲起来与愚者捉迷藏,但对智者来说,它又显得乖巧,因为它属于发亮的眼睛。发现时机,应当学会观察,例如察言观色,从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并不是因为比别人聪明,而是他把了解对手的心思作为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08.能躲能闪,避免伤害
狐狸和豹子是有区别的,前者以诡谲为其性,后者以威猛为其性。但它们都有捕获猎物的功夫,这种功夫往往来源于碰到时机就绝不放手,并且还有一种周旋、躲闪之功,以此求得胜利。同样智慧的人与人打交道,尤其与小人打交道,知道躲闪之功往往能解决很多问题。
09.悄悄地逼近自己的目的地
“暗渡陈仓”之计的重要提示是:在时机不成熟时,切忌草率行事,因为草率是鲁莽的一大表现。“暗度陈仓”之计,讲的是不能死守一法,要学会变法,才能巧妙成事。
10.看清对手的真面目
与人周旋,可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一则对手的真面目难以看清,二则即使看清了对手的真面目,也会吓一跳,这就要看你的识人之功、应对之法。凡善成大事者力主一下看透对手的心思,及早做到防护自己,挤压对手。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