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事变术
王少农 |
本书由大吕文化(得间)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序
司马烈人
大千世界,风云变幻,常令人感慨万千。在所有的已过风云之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恐怕莫过于“三国风云”了。何以见得?
两千二百年前,有一帮人--可以称之为英雄侠客,试图谋天下、争天下、得天下,互不相让,东追西躲,左逼右闪,刀光剑影,人仰马翻,形成三国壮阔风云。这帮人的主角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
记载上述事件者,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力作。说实话,一提起这些话头,绝大多数人都可说三道四,侃侃而谈,这说明“三国”影响力的深入和广泛。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人们读《三国》,侃《三国》,还是少了一些智慧,即不知用《三国》!或者说,只知过足了嘴瘾,却不知其大用之妙,这就犹如丢了自家的祖传珍宝一样,令人扼腕叹息。
三国风云,既是一个战场,更是一个智场--布满变术的阵地。无怪乎,曾国藩站立南京城头,望残阳如血,不由豪气顿生,感叹道:“以三国之谋略,成天下之大事,不亦宜乎!”这句话说得发自肺腑,让明白人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仿佛破译了成大事的密码。
上述三国主角想大事、做大事,所有的智慧都体现出人生的博弈之变术。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分析对手的智能,判断局势的变化,把所有的“大人物”、“小人物”(只要他们有才)都调动起来,一方面把己方变成“点子库”,另外一方面把己方变成“火力库”,从而找准对手的软肋,痛下其手。他们摆的这些“龙门阵”,都是挖空心思,从脑海中挤出来的绝招。
曹操气宇轩昂,胸中宽阔如大浪淘沙,常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骥”,在任何处境中都壮心不已。他最惯于打出“奸”、“雄”两张狠牌,生性多疑,眼光犀利,既把对手当“群小儿”,又把对手当成“顽石”,所以他作决策时,要么怒目圆睁,要么虎着个脸,各种变术往往从牙缝中挤出来。所以曹操实则为一匹威力无比的烈马,在三国的人群中穿梭往来,像风,像电,还像敲门神。
刘备与诸葛亮,更是变术多多。他们的“金点子”仿佛就像春天的青草,日日变新,目的只有一个,用绳子捆住曹操这匹烈马。刘备最精彩的一手就是三顾茅庐,为的是请定诸葛亮。他采用的是“掏心术”,把军师等等拢在身边,这样他就可以如虎添翼;另外,他还善于靠“帮人术”与“救人术”去给人留印象,最绝的是使用“众兄弟联合术”,让兄弟们越不出情义划定的圈。刘备的智慧可集结为一点:把自己变成一个管理人才的大师。这说明,一个能驾驭人才的人,必定为最聪明的大师。
诸葛亮是一台智力机器。他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会掐掐算算,每根手指头都可以“点石成金”,抵挡住千军万马。他相信自己的大脑无人匹敌,从而不畏惧强手。相反,对手越高强他则越兴奋。他的厉害之处是,手中无刀剑,自己就是一个能造刀剑的能工巧匠;身边缺谋士,自己也能“挖”出几个智多星。所以对他来说,身处三国风云,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人生幸事。
人生之变术,其意藏在何处?是否有教科书可依呢?自然,《三国》即是其一。我们都明白:谋事之道往往取决于一个“变”字,你变、我变、他变,这是成功的定则,任何一个一成不变的“死脑筋”,都只能满身披上“失败”两字。
本书取名“三国谋事变术”,意思是“挖”出三国风云中的成功密码,找到成功的蓝图。再者,就是希望各位看客多一点谋事之变术,这样你们面前就不会出现一堵堵死墙。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作者王少农,好书善思,勤于笔耕,令人赞赏。此书即为其两年有余的用心成果。我这个人,很少推赏他人书稿(不含学术著作),但这部书稿,我是认可的,因为其智行于笔间!
第一篇曹操谋力变术
曹操绝招:你要让我心跳,我让你更心跳!
天下好汉和懒汉都多如牛毛。自古而来。好汉胜在自身的优点上,懒汉败在自己的弱点上。
曹操总是坐在幕帐中,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成功者不可苟活一生!为此。他努力。他奋斗,他终于凭一路冲杀。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是对是错先放一边去,一切做起来再说。--这就是曹操成功的原因。
曹操无疑是一个崇尚“做事”的人,他认为“做事”要高于“做人”,比如一件事只要做成了,怎样都好。哪怕因此遭人唾骂。如果做不成事,人家再说你好又有什么用?这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
曹操的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学曹操,应适当地中庸一下。曹操本人是不会中庸的。不然他也变成刘备了。刘备有无数个。但曹操只有一个,所以他先成功了。
曹操为人特点:霸道。做事敢于冒风险;最大优点:积极进取,能带动一大片;最大缺点:生性多疑,只相信自己;最大目标:因为我姓曹。所以天下人都要姓曹。
掀起曹操的盖头来
姓名:姓曹名操,字孟德。其家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曹腾养子,故冒姓曹,曹操本名夏侯操。曹操小名阿瞒,一名吉利。
籍贯:沛国谯郡人。
长相:身高七尺,细眼长髯,脑后生有“反骨”,虎步狼躯,状极威严。因患头风,常以手抚额。
师从何人:近无所师,好读兵书,曾仿《孙子兵法》作《孟德新书》。曾受桥玄、何颐、许劭指点,其中许劭为汉末大儒。
专业:军事、政治。何颐评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评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闻此大喜。
业余爱好:诗赋、游猎、会饮、交友、歌舞。
志向:取代汉王朝,一统中国。
家族:一为曹氏集团,二为夏侯氏集团,两大集团皆为曹操所用。曹操假说自己是汉朝开国元勋曹参之后,意在使人知道他有极大来头。其父曹嵩。
地位:最高职位为汉丞相,后被封为魏公、魏王。魏代汉后,被其子魏文帝曹丕追封为魏武帝。
地盘:鼎盛时占据中国北方大部与南方的荆州及汉中。
手下兵马:北方各族兵马加上荆州水师,鼎盛时有百万之众。
手下将帅:大将有乐进、李典、于禁、徐晃、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典韦、许褚、张辽、张郃等。谋臣有郭嘉、华歆、荀彧(音yu)、荀攸、程昱、陈群、贾诩、司马懿等。
子嗣:妻刘氏生曹昂,早殁;妾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后曹丕为魏文帝。
享寿:六十六岁。殁于洛阳,时在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
拼死命一定要出头
是鲨鱼就别活在鱼缸里
出人头地往往是成功的标志。敢于出人头地的人,就像老虎一样,决不会甘心生活在别人的菜园子里,只有回归到山林之中,才能成为强者。
强者谋事手段
鲨鱼不会活在鱼缸里,辽阔海洋才是它向往的地方。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英雄,就要去打天下。曹操在二十岁前就知道自己是条大鲨鱼,为此他一直努力寻找自己的海洋。
鲨鱼会活在鱼缸里吗?
不会。
曹操一生会默默无闻吗?
也不会。
让曹操这样的大鲨鱼呆在鱼缸里是不可能的,它一定会冲破鱼缸跃出,即使到不了海洋,也宁愿死!
曹操在二十岁之前就立下了要打天下的大志,后来就简单了,一切都是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曹操在二十岁前基本上是个浪荡子,整天驰马射箭,聚饮狂饮,但正是这种浪荡体现了一个未来霸王的狂野特征,在这种浪荡背后有一颗跳动的雄心。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是个孝子,对他父亲曹嵩很好。这样,他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仕途,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做了一个小小的军官。
曹操启示录
立志要趁早
人要尽早解决志向的问题,千万别老大不小了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你要是英雄,就必须像曹操一样在二十岁之前就认定了自己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过了二十岁才立志多半不纯,并且容易放弃。人立志越早越好,这样便于后日展开行动。可以这么说,宁肯立错志,不能没有志。
走好第一步
人立志后的第一步要顺天而行,这样才容易上手与上路。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做官比较容易。曹操是个孝子,当时汉朝有一条“举孝廉”的仕宦阳光道,很多人都通过举孝廉做官。所谓“举孝廉”就是朝廷听说某人有孝行,经一番考察属实后就任命为官,“举孝廉”的制度是汉王朝“以德治国”的体现,曹操搭了这条顺风船,开始做事就比较容易了。
曹操很聪明,他一开始没有往生僻的地方钻,也没有学他老父去巴结权贵,看来曹操是有骨气的人。
有志气还须有骨气,这样才会把事业做大。
借势踩到人生跳板上
英雄要自己找用武之地
借势起跳,是聪明人最擅长的强项。所谓英雄,在某些关键时候都是借势大师。
强者谋事手段
时代在急速变化,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曹操天生三只巨眼,一只看天、一只看地,一只紧紧盯住人群,终于他发现世界已经骚动,便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曹操通过黄巾军起义为自己找到了用武之地。
曹操做了军官后,因法令威严,不避豪贵,一时名声大振。不久提升为顿丘县令。曹操做县令时,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大有席卷天下之势。汉王朝调遣各路兵马抵挡黄巾军,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五千兵马。
曹操启示录
做事认真才有感觉
我们一开始做事就要认真,要像曹操一样,做军官就做出个军官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是军人的料,一看就是统帅的料。曹操做军官时法令威严,不避豪贵,这是一种优秀品质。曹操能做到这一点,对他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从昔日的浪荡子到今天的铁面军人,是做事认真成就了他。
顺风还须借风
光是顺风还不够,我们还要善于借风,借风就是借势。黄巾军是汉王朝的敌人,却是曹操的“朋友”。没有黄巾军起义,汉王朝就很难为曹操提供杀敌立功的机会。所以说黄巾军是曹操的“朋友”。能巧妙借助敌人的势干自己事儿的人是高人。
跃起去捉月亮
抓住机遇就拼命赶上
月亮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一个人要成大事,必须紧紧踩住机遇这块跳板,爆发出捉月亮的大自信,才可有冲天之气势,从而拔地而起。
强者谋事手段
机遇如草中兔,如花上露,稍纵即逝。能把握住宝贵机遇的人,必有所获。曹操已经发现了黄巾军在前方等着他,于是火速前往,拿出全部力量放手一搏,开战即决战,全力相争。
曹操马不停蹄地带领他的五千兵马往目标进发,正好赶上时候,会同其他队伍在颖川大战黄巾军,一起打败了张梁、张宝,斩首万余级,缴获旗幡、金鼓、马匹极多。曹操打好了生平第一仗。
曹操启示录
机不可失
我们必须要珍惜绝好机会,要像曹操一样,有机会就上,不畏强敌,一定可以凭憋着的第一口气,使出第一股劲,一举将对手拿下。
发力强壮大脑
虚心学习高手的手法
脑力是成就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本,如果你善于虚心向高手学习,那么你的脑力就会日渐发达。
强者谋事手段
从生手到熟手,从普通人到高手,需要锻炼与学习。曹操打仗基本上无师自通,但要讲办大事的手腕还必须跟人学,于是自诩是绝代英雄的曹操却心甘情愿地跟了当时的两个臭名远扬的大人物:何进与董卓,为的就是学本事。
曹操跟随皇甫嵩打败了黄巾军,被任为济南相,开始成为一方诸侯。不久汉灵帝病死,国舅何进与宦官张让等人争权。何进想要夺去汉家江山,以讨张让为名召集各路兵马,曹操这时在京中为典军校尉,建议不可召兵进军,只须动用国法将张让拿下即可。何进怒斥曹操,曹操退而叹曰:“乱天下者必何进也。”不久董卓顺应何进的召集,带兵大举进京。张让见势已急,杀了何进。董卓、曹操、袁绍等人大开杀戒,张让落荒而逃,投河而死。何进、张让之乱平息后,董卓专权,立少帝,又欲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与诸大臣成水火之势。司徒王允用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吕布,吕布为得貂蝉,与王允杀董卓。在此之前,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命回乡。
曹操启示录
我们做生手时要向老手们虚心学习,并臣服之。然后寻找机会做大、翻身
曹操先后跟随过朱隽、皇甫嵩、何进、董卓等人,都只扮演小角色,但曹操不羞于做小角色,所以日后能做大。
情况复杂时要多长一个心眼
曹操跟着何进杀张让,又跟着董卓杀张让,并不是瞎掺和,而是有一定的胜算。在这段时间中,情况十分凶险:叛变夹杂政变,政变又引发哗变,稍有不慎就会引火上身。曹操能保全自己并亲身参与各件大事,足见有不凡的定力、眼力与手力,并能巧妙借力,这些为他以后搞叛变、政变、哗变,打江山积累了经验、壮大了胆量。
而当曹操助董卓取得胜利后,羽毛未丰就急于如法炮制张杀何、董杀张的手法,结果就失败了,因为他兵马还太少。
解决东山再起的大问题
干大事一定要有支持与资助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东山再起的信心。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就必须寻求各种支持和资助,让自己能有东山再起之机。
强者谋事手段
任何人当孤家寡人都是玩不大的,强悍如楚霸王项羽者因为失道寡助,最终从八面威风、九面玲珑落得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下场。曹操不想当项羽,所以他积极寻求支持与资助。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丢掉官职回到老家东山再起。曹操的父亲相当支持儿子干大事,建议他找人投资。曹操于是找到当地与他一样同是孝廉出身的大富豪卫弘。曹操大谈其抱负,卫弘十分欣赏他,何况又见他在京城已经干出了几番惊天动地的大事,马上决定资助他起本。于是曹操有了雄厚的资金召集天下英雄,扯起曹家大旗。
曹操启示录
英雄失路,要问老父
干大事一定要有家人支持。就像曹操一样,一切都与老父商量,做官要向老父问做官之道,造反要向老父请教造反之策。老父嘛,毕竟是老父,什么没见过。曹操听了老父的建议,才知道要用与在外面不一样的手段来起本。以前用的是常道,这回用的就是非常道了。
干大事一定要找到人投资
投资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曹操假如没有卫弘的资助,拿什么来招兵买马造兵器?
用人为自己打天下
要做招纳贤才的贤主
用能人为自己打天下,此可谓驾驭之术。一个能够驾驭能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能人,因为他是招纳贤才的一等好手。
强者谋事手段本来曹操一出道就霸道,但在长期斗争中他明白了任何一个大哥级别的人物必须有一大群厉害的手下才能呼风唤雨。因此曹操强行压抑自己目中无人的臭脾气,摇身一变为贤主。既是霸王,又是贤主,曹操太佩服自己了。
好了,现在曹操既有了家人支持,又有了别人的投资,开始召集、壮大兵马。
此时重要的是收寻人才。曹操深知人才的可贵,他不断地寻求。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他睁大了火眼金睛,下大力气、花大价钱请到了一大批足以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他们是:大将乐进、于禁、徐晃、张郃、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典韦、张辽、许褚等。文臣郭嘉、华歆、荀彧(音yu)、荀攸、程昱、陈群、贾诩、陈琳、司马懿等。
其中司马懿在曹操死后造了曹家的反,但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对曹操非常忠心,不敢有任何举动。曹操对司马懿也很器重,甚至在死时还向司马懿及曹洪、陈群、贾诩等四人托孤,可见信任之深。
是人才曹操就起用,当然这个人才必须听话,不得与他冲突。
曹操启示录
打天下就要用天下的精英
天下的精英各在一方,为此我们要找遍天下。找到了天下的精英,就会赢得天下。
曹操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精英,他把自己当成“总精英”。当然光他一个还不行,为此他乐于召来尽量多的“分精英”来辅佐他这个“总精英”。
曹操是骄傲的,他内心永远只崇拜自己,他找来精英是为了证明他是精英的精英,他四处招贤纳才是为了表示自己是最大的贤主与天才,但这并没有阻碍四方人才向他靠拢并终成大器,因为对前来应聘的人来说越像曹操这种老板越有魅力。
曹操把自己当“总精英”,手下的文臣武将则是“分精英”,他认为自己有带领团队取得胜利的天然责任与最大能力。
占先--成功的手段之一
于恰当时候率先站出来号召群雄
抢先一步,意味着提前成功一步;落后一步,表明拱手让人成功一步。所以在成功学中,“率先法则”是绝对重要的。
强者谋事的手段
刚开始时曹操只是各路诸侯中的一个,并且是较弱的一个。但曹操就是曹操,他看准董卓气数将尽,于是率先起来号召群雄。只要有机会干大,他就会努力争取,哪管什么够不够格。这是一个重大转折,曹操身份地位就此上升,从此必须以极高标准要求自己。
曹操有了兵马、资金与人才后,马上找项目做。他会做什么呢?当然是造反。造董卓的反。当初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十个大太监)霸占了汉朝江山,造了汉灵帝的反,后来是何进造张让的反,紧接着是董卓同时造何进与张让的反,现在又该曹操造董卓的反了。
鉴于上次刺杀董卓的失败,这次曹操可谓准备充分了,不但自家兵精粮足,还会同了十七路诸侯:
第一路诸侯: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诸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诸侯:豫州刺史孔。
第四路诸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诸侯:河内太守王匡。
第六路诸侯: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路诸侯: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路诸侯: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路诸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诸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诸侯: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诸侯:徐州刺史徐谦。
第十三路诸侯: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路诸侯: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路诸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路诸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路诸侯:渤海太守袁绍。
在当时,刺史、太守都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省长,曹操能一下子召集十七省市的地方官跟随他造反,这可不是一般的本事。这十七路诸侯有的强大,有的也不强;有的兵多,有的兵少。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方霸主,他们能听曹操的,并尊曹操为诸侯盟主,可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曹操的本事与魅力。
--曹操现在已取得不凡成绩,他手上有牌,所以能当诸侯盟主。那么,曹操现在有几张牌呢?
第一张牌:曹操有精兵强将,有资金,有人才。别人或者缺兵将,或者缺资金缺人才,都没有像他那样完备的。
第二张牌:曹操顺天而行,第一个号召天下讨伐暴君董卓。别人都想干掉董卓,但没敢说,只有曹操说了、干起来了,所以别人当然得尊他为老大。为此曹操还正儿八经地作了一篇讨董檄文传遍天下。
檄文曰: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曰,可速奉行!”
“今奉天子密诏”云云,当然是曹操虚构的,反正没人对证。曹操使诈本是高手,这时显然需要来这么一下,方显名正言顺。
十七路诸侯到齐后,曹操本是造反联军的发起人,这时却又谦让地把盟主位置让给了袁绍,让袁绍做出头鸟,他做幕后操纵者,何其聪明!
曹操号召天下讨伐董卓是跟何进学的,当初何进号召天下讨伐张让时曹操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这时自己亲自玩起来才知道这有多么重要!
一则可以借力克力,借势灭势;
二则可以让别人杀来杀去,他可以暗中壮大,捡大便宜!
曹操这招“借刀杀人”与“浑水摸鱼捡便宜”的手法后来为司马懿很好地继承了,这也是天命。
第三张牌:曹操有直接参加何进、张让、董卓三方争斗的丰富经验,又有直接刺杀董卓的光荣经历,这都是曹操的资本,也是别人所没有的。
第四张牌:曹操为人讲“仁义”,并且很“谦让”。这从他这次要为苍生除董卓和让袁绍为盟主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讲,曹操当然不只是讲“仁义”的人,并且很不“谦让”。但他的伪装功夫也是天下一流,十七路诸侯没有一个人看出曹操的斤两,都把他当一个热衷于勤王的小诸侯看,谁会知道一代枭雄就此诞生!
通过这次与十七路诸侯的合作,曹操知道了他们的底细,而这十七路诸侯多半不知曹操深浅,等公孙瓒、袁绍、孙坚等人看出曹操野心、测出曹操深浅则为时已晚,曹操已成气候,公孙瓒、袁绍、孙坚等人死的死,走的走,只好连中原也拱手让给曹操了。
曹操用他的四张牌赢得了十七路诸侯的信任,其霸王地位慢慢地在日后的战争中确立。
曹操启示录
干事要有兵马、资金、人才
这三样是起事的资本。有时暂时没有项目做,没关系,这时要把人才、兵马与资金养起来,同时积极寻找项目,千万别等好项目来了什么也没有。
要努力寻找好项目、大项目
好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大项目才能干出大成就,玩出大境界。这好项目、大项目可以是新项目,也可以是旧项目,要看具体情况。曹操号召十七路诸侯造董卓的反这是旧项目了,但他玩出了新境界。大项目往往都需要漫长的投入与运作,大项目往往都是旧项目,我们干事不能图新鲜,要做管用的。
领先群雄
我们做事要领先别人一步,敢作敢为敢拼。就像曹操一样,天下英雄万千,他第一个起来反对董卓,这就不简单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必有后福。
何妨谦让
如果你第一个吃了螃蟹,千万不要对人说你是第一个,要说是“张三”或“李四”先吃的,我不过是“别人吃肉我喝汤”罢了,这样就不会有危险,或遭到忌妒。
曹操为了搞掉董卓,号召南北十七路诸侯共同讨伐,但他却不当名义上的盟主,只当实质上的盟主,假意说什么“袁本初(袁绍字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弄得袁绍美滋滋的,心甘情愿地做冤大头,兴高采烈地做出头鸟,渐渐落得四面受敌,最后被曹操收拾掉了。
这就是“谦让”的好处。在残酷而复杂的斗争中,谁不谦让谁倒霉,谁能学会“谦让”谁受益。
儒家标榜的十大美德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把“让”放到最后,这也是一种用心良苦的谦让做法。其实按儒家标准,“让”该是第一美德,如尧舜禹相禅让,乃有所谓的“王道乐土”。但如果“让”排了第一,那本身就不是谦让的做法了,所以儒家大师们把“让”排到了最后。这一谦让的手法明眼人当知之。
《三国演义》里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三让而不受;《水浒传》里晁盖一开始就把老大的位置让给宋江,但宋江不接受,结果把晁盖让死了;后来宋江又要让给卢俊义,被卢俊义看穿,没成功,宋江只好苦着验当老大,后来果然死在了卢俊义前面。
谁出头,谁当老大谁就死得快,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同样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成气候后一直当老大,刘备成气候后一直甘当小弟,让曹操出头,所以曹操也死在了刘备前头。
又如日本人,见人就点头哈腰的,见了美国人,日本人也谦让;见了中国人,日本人也谦让。见了谁日本人都彬彬有礼,这种“让”的后面是“绝对不让”。所以日本经济能在亚洲长期雄居第一,在全球长期排名前几位。日本人把“好事”都“让”给如今“天下第一”的美国去做,正是当初曹操让袁绍、刘备让曹操的做法,实在厉害。
采取不为人知的“跟进”术
打不过就拖垮对方
打不过对手又要战胜对手的最好方法是拖垮对手,然后运用不为人知的“跟进术”,再“吃掉”对手。此道为最厉害的兵法。
强者谋事的手段
曹操会同十七路诸侯与董卓大战,各有胜负,最终凭气势把董卓从洛阳赶到长安。但董卓依然厉害,诸侯避其锋芒,各自忙着窝里争斗地盘,只有曹操一路阴魂不散地追杀董卓,虽败而不舍。曹操从一开始到最后一直揪住董卓不放,董卓终于被拖垮了。
曹操、袁绍会盟诸侯后,以孙坚为前锋,强攻董卓。董卓有武功天下第一的吕布保驾,又有智谋极高的李儒为军师,各路诸侯无法撼动董卓。董卓先以大将华雄杀了诸侯锐气,再加上各路诸侯心不齐,险些被董卓一锅端。幸有刘、关、张随公孙瓒至此,关羽温酒斩华雄,为诸侯联军赢得士气。但袁绍之弟袁术怕刘备、公孙瓒抢了头功,不让关羽再发神威。袁绍、袁术、曹操亲自领大军来虎牢关攻城,结果被吕布打得大败,于是引出三英战吕布,打成平手。各路诸侯依然窝里斗,曹操无法控制局面。
董卓继续称王称霸,劫了少帝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诸侯军占了洛阳,曹操要追董卓,袁绍想在洛阳称帝,按兵不动,曹操大怒,单引本路兵马去追董卓,又被吕布打得大败。半夜对方来劫营,曹操被董卓士兵生擒,幸有曹洪及时相救。战后清点兵马,数万兵士只剩五百。诸侯此时各自为政,自相残杀争夺地盘,渐渐散去,只留下袁氏兄弟与曹操继续讨伐董卓。联盟瓦解。
曹操启示录
做事要认定目标,一跟到底
哪怕你是天才,又有人相帮,时候未到也成不了气候,这时哪怕无力成功也要继续跟进。
就像曹操一样,眼见各路诸侯纷纷不济,只有他一个人阴魂不散地与董卓较劲。从这一点讲,曹操胜利了,董卓虽然能打败曹操与各路诸侯,但最终却被曹操拖垮了。
董卓根本不在乎孙坚与袁绍,但他怕曹操,特别是被曹操追杀那次,就深知这小子够狠、够快、够用心。天助曹操,曹操被董卓手下活捉,又被曹洪救走。曹操命大。曹操为什么命大,因为他够狠,做事阴魂不散,一跟到底。
失败了依然要继续跟进
董卓实力比曹操大一万倍,差点要了曹操的命。董卓两次让曹操辛苦组建的军队几乎化为乌有,那又怎样?曹操就算只剩下他一个人,也要赤手空拳将董卓搞死,这就是曹操,天生的斗士曹操,天生的亡命徒曹操,越输越起劲,最终翻本成大赢家,凭的就是一跟到底的猛劲。
精明于收场之技能
巧妙收盘胜于抢先瓜分胜利果实
收场和开局同样重要,一个不善于收场的人等于丧失最好的开局,而且收场是赢得成功最重要的一步。
强者谋事的手段
没出息的人老是想去瓜分什么东西,真正成大器的人总是想办法把对方一锅端。董卓之后天下又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凭“忠义”之名第二次名正言顺地讨伐叛臣,“捍卫”汉献帝,赢得献帝赏识,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巧妙收盘。
正因为有了曹操与诸侯联军的死缠烂打,董卓心里发虚发毛了,从洛阳逃到了长安。但这时董卓还有吕布,谁也打不过他。还没等曹操发动第二轮进攻,汉王室忠臣司徒王允使出美人计、连环计,成功地用貂蝉离间了董卓与吕布,巧借吕布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天下又大乱。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大闹长安,杀了王允,将汉献帝据为己有。马腾、马超父子起兵勤王,与李、郭汜互有胜负,未能除贼。
这时青州黄巾军又起,朝廷命曹操再破黄巾军,曹操于是又大展神威,扫除黄巾军,招降兵马三十万,择其精锐为“青州兵”,从此威名更盛。
黄巾军将领张恺投降徐州陶谦,刚好碰上曹操的父亲曹嵩经过此地,张恺夜杀曹嵩劫货,曹操迁怒于陶谦,起兵相讨。陶谦求救于孔融,孔融求救于刘备,刘备救了陶谦。曹操与吕布大战,又被吕布打败,只好与刘备联合,杀了吕布,又趁势驱逐刘备,占了徐州。
另一面,在朝廷中,太尉杨彪学王允,离间李与郭汜,计成,李、郭汜分别被朝廷大军击破,李、郭二人再联手,追杀汉献帝。杨彪等人又把汉献帝从长安转移回洛阳。因朝中无人,杨彪建议把曹操兵马调来洛阳保驾,汉献帝准奏。于是曹操浩荡点兵,前往洛阳,将李傕、郭汜打败,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国中一等一的实权人物。
曹操启示录
董卓死后,出现权力真空。马腾、杨彪、李、郭汜等人先后要当董卓,结果都失败了,重演了一番当初张让杀何进、董卓杀张让的闹剧。
曹操等他们杀来杀去杀得差不多了,一举收拾残局,成为最大赢家,把董卓的位置翻了个新,不是做董卓第二,而是做了曹操第一。
曹操这种“收盘”的本事后来为司马懿继承,司马懿用曹操的“收盘”手法终结了整个三国。
所以说,巧妙收盘胜于抢先瓜分胜利果实。今日摘一瓜,明日摘一果,小打小闹终不成气候,不如等瓜果都成熟了用麻袋一袋装走。
要借最大的势使出最大的力
在当时,汉朝虽然衰落,但汉献帝仍然是有最大号召力的人,并且依然是整个中国的权利中心。曹操看准了这一点,挟天子以令诸侯,变成了皇帝的皇帝,玩弄皇帝于股掌,谁不听话就借皇帝的名号打压,十分有利。
要狠就狠到位
整顿江山用辣手
假如你面对一堆烂摊子,而且危机四伏,那么就要拿出整顿的一等功夫--要狠就狠到位,轻捏轻打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强者谋事的手段
“江山”名字好听,其实都是烂摊子。曹操入主洛阳后,大力整顿弊政,并把对手一一控制在手心,尤其把汉献帝与刘备盯死。这样,国家基本运转良好,颇有起色,暂时没有乱子。
曹操入主洛阳后,不久联合刘备除掉了吕布这个心腹大患,暂时无战事,于是开始整顿朝廷。首先,曹操将刘备控制在朝中,不令出朝,使刘备不能施展抱负。然后,曹操又免了杨彪的官,全然不顾杨彪当初向汉献帝推荐他的恩情。再后,曹操又假装打猎展示威严于汉献帝前,威吓少主。汉献帝不平,密令国舅董承讨曹操,董承于是联合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刘备六人暗中除曹操。不料刘备为求自保,借口袁绍杀了公孙瓒,向曹操要兵讨袁绍去了,不久马腾也回了西凉。董承性急,借名医吉平之手要杀曹操,计未成,曹操杀董承、吉平、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等人,又杀董承之妹董妃。又命外戚宗族从此以后不得干预朝政。
曹操启示录
关键时候不能手软
当然我们不能学曹操的残暴,而要学他的果断干脆。做事拖泥带水,必有后患。其实曹操够仁慈了,几次都没有杀刘备,青梅煮酒之时,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当然刘备也很乖巧,总能无形中化解曹操的杀气,又能在事前远远逃走,也是个干脆的角儿。
或软或硬的神秘技巧
霸王最擅长的就是硬碰硬
软硬结合,有时可见奇绝效果。凡有霸势之人,都该软时软,该硬时硬,总是让对手浑身感到难受。
强者谋事的手段
如果刘邦与项羽硬碰硬,将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曹操比项羽还霸道,袁绍却还不够刘邦的角色,所以二人一旦硬碰硬,曹操很快就吃掉了袁绍,哪管他的兵力十倍于己。
整顿朝廷后,曹操见刘备有去无回,怒而攻之。刘备联合袁绍大战曹操,曹、刘从此正式成为对手,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在十七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当了盟主,如今袁刘联手,袁绍又当盟主,一味坐大,被曹操无情打击。刘备不敌曹操,袁绍也不敌曹操,经官渡之战,兵败不堪。幸有袁熙、袁谭、高干三路兵马备用,犹有二三十万,前来与曹操决战。曹操大喜,于仓亭彻底打败袁家军,不久袁绍病死,袁尚、袁熙、高干三人先后为曹操所破。曹操顺势占了袁绍的冀州,假意亲自前往袁绍墓前哭拜,大有后来诸葛亮哭周瑜之意,又免除河北居民租赋,收买民心。
曹操启示录
当我方力量正猛时,要抓紧时间找一个打得过的对手硬碰硬,把对方碰烂
袁绍相当愚蠢,一直不知道曹操的厉害,以为自己兵马最多就谁也不怕。更愚蠢的是,袁绍还主动向曹操挑战,引得曹操杀性大起,三下五除二搞掉了袁家江山。
在曹操成为霸主之前,袁绍的实力是最强的,甚至兵马比董卓当初还多。但袁绍是个蠢人,浪费了数十万兵马,无论在讨伐董卓时,还是与曹操争锋时,都没有脑子。与袁绍相比,曹操确实不凡!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操灭袁绍时基本上没有用朝廷的兵马,也没借汉献帝的名,下达什么不利于袁绍的命令,他是在与袁绍作公平的竞争,他要看到底谁是真正的老大。结果曹操够狠够聪明,从火烧袁绍粮草开始,一直打大胜仗。搞掉袁绍后,曹操成了真正的老大,当然这时刘备与孙权都还没有跃起。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灭袁绍的过程中,顺便也把刘备打得落花流水,关羽无奈中还投降了曹操。刘备无家可归,只好暂时依附荆州刘表。可见曹操的霸道不是一般。
硬碰硬之后要用软手收场
凡事不要太过,过犹不及。
我们做事不能永远硬下去,硬得差不多了要学会软。
曹操多聪明,逼死袁绍还要去袁绍坟前祭拜一番,装得朋友似的,好像真是为了天下人才不得不除掉袁绍,多么冠冕堂皇。更绝的是,曹操领兵将袁绍的河北之地蹂躏一番之后,马上宣布休养生息,停收租税,这种“打一巴掌揉三揉”、“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被曹操使得出神入化,常用常新,所以一方面正人君子视曹操为奸臣,另一方面很多人也视曹操为圣贤。
纵敌与较手的快感
棋逢对手长精神
与对手较量,最担心对手过弱,因为击倒一个强敌,就等于战胜一批强手,这叫举一反三。制胜的快感由此而生。
强者谋事的手段
大凡高手必是寂寞的,非寂寞不能成就高手,但寂寞也会毁了高手。曹操与董卓、袁绍等人争天下还觉得不过瘾,直到发现了刘备这个头号劲敌,曹操才觉得人生有了意义,生命有了价值。为此他甚至刻意培养刘备,给了对方多多机会。
曹操起事后,先后打败了黄巾军、董卓、吕布、袁绍等,而且都是把对方打得彻底完蛋,一直没有遇上真正的克星,只有刘备才是曹操的对手。曹、刘二人一个霸道,一个阴柔,于是好戏不断。
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一直玩不大,有了诸葛亮就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一开局就火烧新野,大败曹操远征军。曹操大怒,亲自挂帅,领五队兵马,共五十万来攻刘备。这时荆州刘表病重,向刘备托孤。刘备突然陷入刘表家事,不能全力对付曹操。曹操大兵压境,刘表之子刘琮降曹。刘备失去荆州屏障,只得与曹操硬碰硬,虽有诸葛亮巧妙使计,始终不敌曹操。两军互有胜负。
曹操欲诱降刘备而杀之,被刘备识破。曹操大怒,急追刘备,刘备携民渡江,表面上是行仁义,其实是把百姓作了挡箭牌。曹操追上,见对方军民不分,乱杀一通。刘备有张飞、赵云保命,得以逃遁。诸葛亮又使计让关羽与刘琦截击曹操,得以小胜。曹操大怒,欲杀刘备与诸葛亮,但这时刘备主力已安全转移至江夏。曹操不满意既得战果,继续跟进。
曹操启示录
博弈就会让对手也走棋,而不是一个人下
在一环扣一环的博弈中,胜败往往相辅相成。无论如何,棋逢对手是一件让人兴奋的好事,做人做到曹操的份上,怕就怕没有对手孤独死。好了,现在刘备也壮大了,又突然冒出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曹操兴奋莫名,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寻找高强对手。
一定要把刚壮大的对手趁早剪灭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对刘备下了断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现在刘备壮大了,那不是闹着玩的,曹操嗅出了事态朝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发展,果断出击,发动五十万大军要灭刘备。虽然没灭成,但也伤了刘备一下,总算比让刘备日渐做大强。当然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会出现赤壁之战的戏剧性场面,就事论事,曹操点起五十万大军主动前来剪灭刚壮大的刘备,这步棋是下对了的。
善算明细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