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

夜半乐

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正夜半,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翦逆人,后撰此曲。

雨霖铃

《雨淋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还京乐

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

唐老子

唐老子者,本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落魄不事生计,常与国乐游处。一旦家产荡尽,因诣西廓,遇一老妪,持旧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寻有波斯见,大惊,谓康曰:“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若暑月陈于座,可致一室清凉。”即酬价千万。康得之,还与国乐追欢,不经年复尽,寻卒。后乐人嗟惜之,遂制此曲,亦名《得至宝》。

得宝子

《得宝歌》,一日《得宝子》,又曰《得鞛子》。明皇初纳太真妃,喜谓后宫曰:“朕得杨氏,如得至宝也。”遂制曲,名《得宝子》。

文叙子

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乐工黄米饭依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此曲。

望江南

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西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亦曰《梦江南》。

杨柳枝

白傅闲居洛邑时作。后入教坊。

新倾杯乐

宣宗喜吹芦管,自制此曲,内有数拍不均,上初捻管,令俳儿辛骨骨出拍,不中,上瞋目瞠视之,骨骨出忧惧,一夕而殒。

道调子

懿皇命乐工敬约吹觱篥,初弄道调,上谓“是曲误拍之”,敬约乃随拍撰成曲子。

傀儡子

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史家但云陈平以秘计免,盖鄙其策下尔。”后乐家翻为戏。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里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

舜时调八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计用八百般乐器。至周时,改用宫、商、角、徵、羽,用制五音,减乐器至五百般。至唐朝,又减乐器至三百般。太宗朝,三百般乐器内挑丝、竹为胡部,用宫、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四声。其徵音有其声,无其调。

平声羽七调

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吕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虽去中吕调,六运如车轮转,却去中吕一运声也)。

上声角七调

第一运越角调,第二运大石角调,第三运高大石角调,第四运双角调,第五运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第六运歇指角调,第七运林钟角调。

去声宫七调

第一运正宫调,第二运高宫调,第三运中吕宫,第四运道调宫,第五运南吕宫,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

入声商七调

第一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大石调,第四运双调,第五运小石调,第六运歇指调,第七运林钟商调。

上平声调

为徵声,商角同用,宫逐羽音。

右件二十八调。琵琶八十四调方得是。五弦五本,共应二十八调本。笙除二十八调本外,别有二十八调中管调。初制胡部乐,无方响,只有丝竹,缘方响有直拔声,不应诸调。太宗于内库别收一片铁方响,下于中吕调头一运,声名大吕,应高般涉调头,方得应二十八调。筝只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应二十八调。

乐具库在望仙门内之东壁。俗乐,古都属乐园新院,院在太常寺内之西北也,开元中始别署左右教坊,上都在延政里,东都在明义里,以内官掌之。至元和中,只署一所,又于上都广化里、太平里,兼各署乐官院一所。

古乐工都计五千余人,内一千五百人俗乐,系梨园新院于此,旋抽入教坊。计司每月请料,于乐寺给散。太乐署在寺院之东,令一,丞一;鼓吹署在寺门之西,令一,丞一。

(全书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